易點ESG|研學團走進港中大:共學香港可持續城市建設妙招

【點新聞報道】昨日(8日),由香港國際ESG研究院主辦的香港ESG學生研學團,到訪香港中文大學商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此次研學活動旨在深化青年學子對ESG理念的理解,並聚焦可持續城市的前沿理論與實踐,共同探索未來城市發展的創新路徑。

活動中,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管理學系兼職講師、商業可持續發展中心高級研究員余潔瓊,長期深耕商業可持續發展領域研究,尤其在ESG理念與城市發展融合領域頗有建樹。她發表了題為《可持續城市——打造宜居共融的明日之城》的主題演講,系統闡述了可持續城市的核心要義,強調其須在經濟、社會與環境三維度實現長遠平衡發展。她指出,通過構建「經濟發展、社會公平與環境改善」的三元協調機制,城市能夠全面提升系統韌性,最終達成「綠色、包容、有韌性」的發展範式。余潔瓊以香港的實踐為例,詳細介紹了可持續交通網絡建設、舊區活化再生、社區減廢回收等創新舉措,並特別強調香港正通過系統性變革,力爭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她進一步闡釋,這種三元協調機制不僅重塑城市空間格局,更在微觀層面推動居民生活方式轉型,使可持續發展理念深植城市基因,體現了ESG中環境(E)和社會(S)維度的深度融合與實踐。

余潔瓊發表了題為《可持續城市——打造宜居共融的明日之城》的主題演講。

隨後,香港中文大學管治與政策科學學院教授、商業可持續發展中心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盧永鴻以《Building Smart, Green and Resilient Cities: Theories, Cases and Evaluation》為題進行了學術分享。盧永鴻長期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成為適應時代的商業模式,並通過編制多個地區的商業可持續發展指標,助力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此次分享中,他闡述了韌性城市的核心定義,並聚焦香港應對氣候危機的創新實踐,提出了科學化的城市韌性評估方法論。他詳細解析了香港在應對海平面上升、風暴潮、極端暴雨及熱帶氣旋威脅方面的三重關鍵策略,包括強化海岸防護、優化雨水排放系統及加固斜坡穩定性等。盧永鴻還以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為例,說明了香港如何通過開發替代水源保障城市供水韌性。問答環節中,他進一步剖析了智慧技術如何賦能綠色基礎設施,引發了學子們對城市未來形態的深入思考,充分體現了ESG中環境(E)維度在城市規劃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具體應用。

盧永鴻以《Building Smart, Green and Resilient Cities: Theories, Cases and Evaluation》為題進行了學術分享。

本次研學活動通過余潔瓊和盧永鴻的雙重視角碰撞,突破了傳統城市治理框架。余潔瓊從社會生態維度描繪了宜居城市的藍圖,而盧永鴻則從工程韌性視角提供了技術解決方案。兩者結合,共同拓展了可持續城市的實踐外延,展現了ESG理念在城市發展中的多維度應用和協同效應。香港中文大學作為亞洲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要機構,持續搭建產學研融合平台,致力於推動理論創新向現實成果轉化。研學團成員普遍表示,此次參訪不僅加深了對ESG多維價值的理解,更通過香港本土案例洞察了全球可持續發展趨勢,為未來投身該領域奠定了扎實基礎。

香港ESG學生研學團到訪香港中文大學。

此次研學活動不僅為青年學子提供了與頂尖學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也進一步彰顯了香港在推動ESG和可持續城市發展方面的決心與實踐。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此次活動為培養具備全球視野和專業素養的未來ESG人才貢獻了力量。

(點新聞記者張雨辰、張熠然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易點ESG|研學團走進港中大:共學香港可持續城市建設妙招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