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在高密度都市化進程中,樹木作為香港城市生態的重要載體,其健康狀態與公眾安全息息相關。香港發展局持續深化城市樹木管理工作,尤其在樹木倒塌風險評估與管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此舉通過引入專業技術和創新策略,有效保障了公眾安全,並提升了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韌性與可持續性。這一系列舉措不僅關乎香港市民的日常安全,更標誌着城市生態治理邁向了新的里程碑。
作為城市樹木的「專職醫生」,香港樹木管理人員每年對政府管理的170萬棵樹木(發展局-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2020年數據)開展周期性檢查,尤其針對人流車流密集區域實施至少每年1次的深度篩查。其核心工作邏輯可拆解為「三維診斷體系」:首先,樹木管理人員會運用聲納檢測器等設備,探測樹幹內部的腐壞程度,這類似於為樹木進行「CT掃描」,以評估其結構健康狀況;其次,進行根繫環境評估時,管理人員會確保樹木的根繫有足夠的生長空間,讓樹根呼吸生長,從根源上降低樹木倒伏的風險;最後,在動態風險建模方面,管理人員會參考《樹木風險評估及管理安排指引》,在風雨季前對高風險樹木實施枯枝修剪、鋼索加固等預防措施,並為20萬棵行人道樹木安裝二維條碼標籤,實現「一樹一檔案」的數字化管理,市民可以通過掃碼查詢樹木信息並報告異常情況。

在環境(E)方面,透過科學的風險評估和精細化管理,有效保護了城市寶貴的綠色資源,增強了生態系統的韌性,並顯著降低了因樹木倒塌可能引發的環境風險。健康的城市林木能夠更好地發揮其生態功能,如淨化空氣、調節氣候、減少噪音,從而提升整體環境質量;在社會(S)層面,強化樹木風險管理直接關係到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體現了政府對公共福祉的承諾。透過專業化人才培養和行業規範,不僅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也提升了公眾對自然環境的認知與尊重。市民在安全、宜居的城市環境中享受綠色空間,是社會效益的直接體現;從治理(G)角度看,樹木管理人員註冊制度的建立和「城市林務發展基金」的設立,彰顯了政府在行業監管、人才發展和資源配置上的積極作為。這些舉措提升了行業透明度與專業化水平,為城市林務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這種系統性的治理模式,確保了城市樹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與前瞻性,是城市良好治理的典範。
香港發展局的樹木管理革新,本質是城市治理理念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的升級。當樹木通過科技賦能被賦予「健康檔案」,當行業標準通過制度設計實現全球對標,這座城市正以綠色基礎設施為支點,撬動更安全、更可持續的未來。這不僅是對ESG理念的深度踐行,更是都市生態治理從「量」到「質」跨越的生動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