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煒光
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特區政府也舉辦了紀念活動。東江水供港的發端始自工聯會致信給廣東省長。
據內地AI介紹:這要由1926年省港大罷工說起,當年有兩位陳姓兼份屬同鄉的年輕人都加入了這場維持近一年的波瀾壯闊的工運,他們是來自寶安的陳耀材和陳郁。雙陳在親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過程後,陳耀材成為港九工會聯合會(工聯會前身)會長,陳郁成了廣東省省長。1963年時香港遇上罕見大旱,嚴重缺水。當年5月,陳耀材一邊給陳郁告急,一邊以港九工會聯合會的名義請求祖國幫助。時任廣東省省長陳郁回應,表示可以從廣州每天免費供應自來水兩萬噸(注意是在國家也很困難的時刻每天免費,雖然杯水車薪,但也表達了陳省長助港的誠意),或者其它適當的地方供應淡水給香港居民使用。同年12月,周恩來總理得知香港缺水情況後,迅速作出「引東江水供應香港,不惜一切代價幫助香港同胞度過難關」,「東江供水工程由國家舉辦,列入國家計劃,全力保障香港同胞用水!」的指示。
引用立法會議員,工聯會會長吳秋北的說法:「彼時新中國剛經歷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尚在恢復期,但中央毅然撥出3800萬元專款(相當於今日數十億元),協調14個省市、60餘家工廠優先生產設備,鐵道部專列運輸物資。周總理更親自審定『東線方案』,以八級泵站令東江水逆流46米穿山越嶺,既解香港水荒,更惠澤沿途萬頃良田。這紙飽含深情的批文,將『祖國是香港最堅強後盾』的真情銘刻在83公里輸水線上。」1965年3月1日正式向香港供水。這便是60年前東江水由發端到引水越山而來的情況。
有人說東江水是香港用錢買的,不算是什麼真情。這是笑話。難道內地省市要用東江水,不用付錢?深圳要付、東莞要付。購買物資,當然要付錢。
至於說香港水價較內地貴,或者較馬來西亞供應新加坡貴,那又是偷換概念。相較內地各省市,香港的東江水是保證供應的,這可以令香港再無缺水之憂。至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這兩個國家本來是一個聯邦的,之後新加坡被獨立出來。這過程可以參考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回憶錄,馬新兩國的微妙關係,不光是供水和買水的純粹跨國商業關係,不可能把內地和香港作直接比較。
又有說法指東江水多餘的水被倒進大海,香港依舊要付錢。然而這個供應過剩的條款,早便取消了。供水條款總會隨着社會進步而不斷完善的。
又有說法指東江水在1998年粵海集團財務告急時,被注入上市公司「救」了該集團。必須指出的是:那是廣東省政府和其麾下企業的資產置換,港人沒有多付一分。這本來是廣東的天然資源,你用了人家的資源,得到了供水保證,總要付錢吧。那麼人家當時也沒有要求你香港多付,人家把資產在自己名下調撥,又乾香港何事?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國際金融中心,總不行連「買資源要付錢」、「人家名下資產調撥」的道理也不懂吧!
東江之水越山來,是國家在香港危難時,不顧自己困難,也要出手幫忙。至於日後條款的完善、資產的置換,不影響1963年時國家對香港的關愛。這段歷史,是很具體的愛國教育,也是工聯會光榮的一頁。
筆者在加入特區政府前,有幸成為水務處全面水資源管理(Total Water Management)的公關顧問,對東江水情況,略知一二。作為一位對近代史着迷的普通工聯會會員,近日翻閱相關資料後,也與有榮焉。有關方面,在向香港年輕人推廣愛國教育時,也宜好好闡述這段歷史。尤其有部分年輕人仍然把英國殖民管治不斷美化,但其實在香港真有困難時,真正拿錢、拿資源出來幫助香港的,還是偉大的祖國母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