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第四屆全港青少年中國文化和旅遊知識競賽頒獎典禮前日(5日)在香港樹仁大學顧鐵華費肇芬伉儷廣場舉行。知識競賽內容涉及中國文化和旅遊知識,包括歷史、地理、文化等範疇,吸引全港230多所學校的8500多名學生踴躍參加。賽事設置千多道參考題目,旨在讓參賽學生在備賽與競賽的過程中學習和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旅遊知識,從而加強對香港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
活動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亞洲旅遊交流中心聯合主辦,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教育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作為特別支持機構。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鄭勇男,全國政協常委、大眾文教集團董事局主席姚志勝,國家文化和旅遊部亞洲旅遊交流中心主任張棟,全國政協委員、聯泰集團有限公司副主席及首席執行官陳亨利,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伍志和,香港樹仁大學行政副校長周德生,香港旅遊發展局公共事務總監華銘慶等出席並主禮頒獎典禮。逾兩百位社會知名人士、老師、同學及家長亦在場共同見證各組別獎項公布。
鄭勇男勉學生把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業
鄭勇男致辭時表示,香港以其「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以「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不斷推動文旅融合,在向全球遊客展現中華文化的同時,亦為本地青少年開闢了一條認識祖國、淬煉家國情懷的立體通道。此次比賽為同學們提供了一次與祖國深度對話的機會,從祖國的繁榮發展中汲取活力,積極把握文化旅遊的獨特價值,築牢文化認同根基,守正創新,讓根植血脈的文化基因轉化為擔當民族復興使命的思想動能。
他提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希望香港的青少年始終堅定擁護「一國兩制」方針,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業,以「強國有我」的主動擔當,自覺把愛國愛港精神轉化為建設香港和祖國的實際行動。
蔡若蓮致辭時表示,通過比賽,同學們可以更了解國家的歷史和地理,而且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化之美,提升自身的修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教育局一直採取多元化以及具體的措施,推動同學們學習中華文化,建立文化認知、認同以及文化自信。
她續說,同學們能夠在初賽與決賽中脫穎而出,一定是經過不斷的努力,儲備豐富的知識,在比賽中加深對國家歷史、地理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希望同學們繼續保持熱情,用課本搭建認識國家的橋樑,用足跡深化對國家的理解,通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為德才兼備、有承擔、有視野、愛國愛家的棟樑之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貢獻力量。
第四屆全港青少年中國文化和旅遊知識競賽分為初賽和決賽兩個階段,每階段均設有個人賽和團隊賽。初賽於3月下旬至4月下旬通過線上答題的方式舉行。決賽於7月4日至5日舉行,在多名專業評審的點評及見證下,14所學校共56名同學經過激烈的角逐,誕生各個組別的冠、亞、季軍。
部分獲獎者赴貴州了解非遺文創技藝
比賽結束後,主辦方還將舉行「山河韻·中華行─跟着大文看祖國」活動,帶領部分獲獎同學前往集先進科學技術和獨特山水靈韻於一身的貴州,親身了解貴州迷人的多元民族文化和非遺文創技藝。
拔萃男書院學生蕭智邦作為學生代表在頒獎禮上發言表示,在學習與參賽的過程中,祖國的綿延山水、歷史長河宛若呈現眼前,讓學生們親自見證了祖國從古至今的輝煌壯麗變遷,對於賽後即將展開的文旅活動,他表示:「知識競賽和貴州遊學活動的組合正是對『知行合一』的生動詮釋,是一場震撼心靈的文化探索。」

評審冀學生到比賽提及地方實地參觀
在團體賽大專組決賽後,作為比賽評審嘉賓之一,鄭勇男對比賽題目中的儺堂戲印象深刻。他向參賽選手介紹稱:「儺堂戲是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像武安儺戲、侗族儺戲,目前是比較流行的。它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戴着非常豐富多彩的面具來跳舞,又擊鼓又跳舞。希望同學們有機會能到這些地方去親眼看看。」
此外,他亦提及搶答題裏出現的大亞灣核電站:「大家剛才題目中說到了大亞灣核電站,這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一個標誌性工程,它是當時第一個中外合資的商業運營項目,目前為我們香港提供的電力,大概佔香港總用電量的25%。也希望大家有機會去大亞灣,感受一下現代的科技發展。」
鄭勇男稱讚同學們的表現精彩,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夠走出課堂,走出今天這個比賽的現場,到這些地方去實地參觀。」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鄧思穎今次是第四次參加,他表示,每次比賽同學們都有好大的進步。「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可以充實自己,認識祖國豐富的歷史文化、多姿多彩的地理風貌,通過比賽給他們更加強的動機去準備,我認為這對他們將來的旅遊和個人發展都會打下很好的基礎。」他認為,該比賽值得繼續辦下去。
獲獎學生感言

何家熙、李家昌、何家諾、何柏熹(聖言中學)
(團體賽 高中組 冠軍)
比賽題庫涵蓋全國幾十個省市自治區眾多名勝,當中涉及很多歷史知識。在準備比賽期間,老師會講解名勝趣聞,如杜甫草堂,我們也發現不少沒聽過的美食,如胡辣湯、老邊餃子、天水麻辣燙等,聽後都會想要親自去看一看、嘗一嘗。過去自己對中國名勝認識得不多,比賽後我們各自都會計劃去內地不同的地方旅行。
翁國樺、黃偉成、黃安礽、朱綽婷(香港理工大學)
(團體賽 大專組 冠軍)
一直以來都對歷史和祖國的大好河山好有興趣,也都會親身走一走、看一看。比如之前去過江蘇、山西、甘肅、青海,見到這些地方的題目就會感到很親切。通過這次比賽,也學到了一些過去未曾了解的知識,尤其是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我們發現通過這種形式學習歷史會更加有趣,比單純地背書或者旅行能學到的內容更加有意思。

黃立鋒(保良局田家炳小學)
(個人賽 小學組 冠軍)
為了準備比賽,每日朝早7點鐘就到學校溫書,看到有一千多道題時都覺得題目太多,好難,就要慢慢溫,慢慢溫到熟然後就可以。通過準備比賽,學習到了很多過去不知道的知識。
黃朗峰(保良局董玉娣中學)
(個人賽 初中組 冠軍)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全港青少年中國文化和旅遊知識競賽,這次大概準備了半個月時間,通過這次準備比賽,加深了我對中國湖泊的認識和興趣,未來如果有機會旅行都會考慮去這些湖泊玩。
王信堯(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團體賽 小學組 亞軍)
很興奮可以參加比賽,對於中國文化一直都好有興趣。為了這次比賽我從4月就開始準備,在學習中國文化和旅遊知識的過程中,對重慶印象深刻,看到輕軌穿過樓感覺好得意,有機會希望能去玩。
(來源:香港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