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7月1日,美國參議院以51對50票通過「大而美」法案,美國副總統萬斯投下決定性的一票。但由於修訂內容較多,發回,眾議院再議。經過馬拉松式討論,7月3日,眾議院以218對214票通過法案。其中,共和黨有4票倒戈,但未能夠影響大局。當地時間7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大而美」法案,使這項具高度爭議性的法案正式生效。
自5月以來,經過2個月兩黨的拉鋸折騰,這個在美國歷史上可能是最具爭議的糾纏,終於落幕。
筆者的評估有以下五點。第一,美國的國運已到了關鍵轉折臨界點。第二,特朗普今後幾年穩了,共和黨行政立法一把抓,但還要看明年的中期選舉結果。第三,2028年大選,萬斯極有可能獲得共和黨提名競選總統並勝選。筆者早前已經有文章分析過,特朗普培植他繼任,他若當選將會運用權力赦免特朗普的訴訟。第四,民主、共和兩黨的競爭更加激烈,民主黨或會發動基層群眾走上街頭抗爭。第五,馬斯克的動向成疑,馬斯克或會拉攏部分共和黨議員出走,建立第三黨,成為民主黨的側翼。特朗普曾稱會考慮驅逐馬斯克回南非,但他經常口無遮攔,不要盲信。
「大而美」法案是特朗普提出的綜合性立法,全稱為《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旨在通過稅收改革、削減社會福利和新能源補貼、增加軍費等方式重塑美國經濟。美國政壇在語言藝術方面的包裝,令人嘆為觀止。特朗普要傳遞的信息是:「大而美」法案可以實現「MAGA」。筆者則認為,該法案的本質是劫貧濟富,維護少數利益集團階層的利益。以下是法案的核心內容:
法案是特朗普2017年減稅政策的延續,逆轉了拜登政府的多項政策,如綠色能源補貼等,目標是「刺激經濟需求、減少政府開支、強化傳統產業、加強軍事力量」。
在稅收減免方面,該法案將2017年個稅減免政策永久化;提高遺產稅免徵額至1500萬美元;納稅人的消費和加班費收入可獲稅收減免,不超過2.5萬美元(約19.6萬港元)的小費收入,以及不超過1.25萬美元(約9.8萬港元)的加班費收入免稅;企業稅率維持在21%,允許研發支出全額抵扣。
減稅政策向高收入群體傾斜,估計頂層20%家庭平均收入增加,底層20%家庭平均收入減少。此外還大幅削減社會福利,未來10年削減醫療補助接近1萬億美元,提高領取門檻,估計因此大約1200萬人會失去醫保。食品援助計劃縮小,將領取年齡要求從54歲提高至64歲,預計削減2300億美元支出,對60萬家庭減少補助。
能源政策大幅調整,取消拜登時期的新能源補貼,主要是電動車稅收抵免,轉而支持傳統能源汽車產業,這將造成清潔能源項目的經營成本增加。
法案提高聯邦債務上限至5萬億美元,未來10年預計增加債務至最高3.8萬億美元。另外,法案還提出將增加軍費和邊境安全支出。
支持共和黨的傳統階層是少數利益集團。該法案明顯地向富裕階級傾斜,貧富懸殊和階級分化勢將加劇,是典型的「劫貧濟富」,低收入群體福利受損,高收入群體減稅受益。另外,法案可能導致失業激增、債務失控。民主黨理論上代表基層民眾,因此全員反對。法案以微弱多數——只4票之差,強行通過,凸顯美國政治兩極化、黨爭白熱化已無法調和。
法案集中體現共和黨的經濟保守主義傾向,通過減免稅收、削減福利和能源轉型等政策重塑美國經濟結構。說得嚴重一點,是放棄低下階層,任其自生自滅。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叢林法則。法案的底層邏輯,表現得淋漓盡致。
美國政黨政治歷來鬥爭厲害,如今為烈。政黨立場先行,投票決定,一票之差也可強行通過。馬斯克去年退出民主黨轉而支持特朗普競選總統,出錢出力。近月兩人決裂,看來是真正要分道揚鑣,不是「扯貓尾做戲」。馬斯克宣布將成立「美國黨」(America Party)反對特朗普。他的動機涉及多重考量,直接觸發因素正是「大而美」法案。
馬斯克強烈批評法案取消電動車補貼,直接影響特斯拉的盈利。他認為法案將導致財政赤字激增,經濟停滯、通脹高企。馬斯克打算組建新政黨,聲言代表「中間80%」的選民,認為民主黨和共和黨已無法代表多數民眾的利益,認為他們已合謀,成為「單一黨」。他提出「美國黨」是反對兩黨壟斷,代表中間階層溫和派,目標是彌合社會分裂、推動財政改革、促進技術發展、抗擊官僚制度。「美國黨」可能的政策主張或將包括削減低效政府支出,目標兩年內減少2萬億美元預算,減少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監管壁壘,推動優化行政流程,提高行政效率,落實政府效率部未完成的目標。
馬斯克是特朗普去年大選勝利的關鍵金主,他累計捐贈了2.75億美元資助特朗普競選,後更出任特朗普政府政府效率部負責人。兩人因「大而美」法案而決裂,導火線是電動車補貼政策。馬斯克指責特朗普「忘恩負義」,特朗普威脅審查特斯拉的企業合同,要「把馬斯克趕回南非」。
現時馬斯克憑藉其坐擁4000億美元的財富以及社交平台X的動員能力,試圖通過建設「美國黨」將其商業影響轉化為政治權力,挑戰傳統的兩黨政治體制。歷史上美國第三黨都陷入困境,儘管美國存在多個小黨,包括自由黨和綠黨,但受到「贏者通吃」的選舉人票制度的限制,第三黨難以獲得實質性突破。馬斯克通過社交媒體發起投票支持,吸引了超過560萬人參與,其中有80%支持建黨。但線上聲量能否轉化為線下力量?能否持久?未知。一方面特朗普動員共和黨威脅取消Space X政府合同,另一方面民主黨擔憂這個新黨或會侵蝕其票倉,馬斯克或會面臨兩黨聯合遏制的風險。
現時美國社會對兩黨對立的僵局普遍失望,馬斯克試圖以「中間路線」凝聚選民,尤其吸引年輕中層技術群體,有其敏銳的政治觸角,是硅谷自由意志主義的延伸,和加州州長紐森反對特朗普的底層思維不謀而合。加州民主黨的勢力不容輕視,美國黨如能夠成立,可反映硅谷精英的價值觀:減少政府干預、強調技術創新、崇尚言論自由、歡迎移民到來。這些議題,通過抄襲「MAGA」運動的模式和加州緊密配合,以基層組織動員美國民眾的話,或許會殺出一條血路。紐森是民主黨的明日之星,最近和特朗普的矛盾公開,激烈互懟。
筆者認為,馬斯克應該一針見血指出,「大而美」法案是少數利益階層集團進一步鞏固其對廣大民眾剝削壓迫的魔鬼法案,將使到美國債務爆炸式增長,美國經濟軍事化擴張。美國體制已到了關鍵轉折臨界點,因此要喚醒美國人民群起而反對,因此應將「美國黨」定義為「反對黨」,反對民主共和兩黨同謀合污——是實質的「單一黨」。這樣做,或許能夠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