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山東艦訪港的多重意義

山東艦編隊的到訪是在用實際行動告訴香港同胞,祖國都是香港最堅實的後盾。(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蔡文豪攝)

文/吳耀祖

7月3日的晨光中,一抹鋼鐵巨影從東南面緩緩駛入香港水域。山東艦與三艘屬艦組成的編隊,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為香港帶來了沉甸甸的祝福與守護。這是中央贈予香港的一份珍貴禮物,它不只是一次軍事展示,更是一場生動的國民教育,並蘊含多重深遠意義。

上午8時,當這支威武之師穿過東博寮海峽,香港特區的消防船以傳統的「水門禮」相迎,直升機在空中盤旋直播,岸邊的市民揮手致意、揮舞國旗歡呼。這一刻,軍艦如同承載着溫暖問候的使者。最動人的畫面莫過於山東艦甲板上,七百餘名官兵用白色軍裝排列出的「國安家好」四個大字。簡簡單單的四個字,道出了國家安定,家園美好的期許。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也是《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五周年,更彰顯了此次訪問的第一重意義——祖國對香港的支持與祝福。

觀乎近年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某些勢力仍試圖干擾香港的發展,而山東艦編隊的到來,無疑是如同一種無聲的震懾,向所有心懷不軌者表明,任何挑戰「一國兩制」底線的行徑,都將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堅定回應。可以說,山東艦編隊的到訪是在用實際行動告訴香港同胞:無論何時,祖國都是香港最堅實的後盾,而這正是訪問的第二重深意。從1997年駐港部隊進駐,到今日航母編隊來訪,中央始終以實際行動表明,香港的繁榮穩定,永遠是國家心之所繫。即使遇上任何風浪、動盪,香港始終有祖國支持,始終能保持繁榮與穩定。

細看這支編隊,每一艘艦艇都承載着中國海軍的成長故事,展現出訪問的第三重意義——祖國軍事實力的發展與展示。山東艦作為首艘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其甲板面積相當於兩個足球場,高度如二十層樓,內部有三千多個艙室,是一座真正的「海上城市」。延安艦是萬噸級的「海上多面手」,湛江艦是航母的「帶刀侍衛」,運城艦則曾三赴亞丁灣護航。這些「國之重器」平日守衛海疆,今日在香港這個國際化都市向世界展現了國家的軍事實力。

開放參觀的消息一出,一萬張門票迅速被搶空。市民的熱情背後,是對國家發展的自豪。這種自發的關注,比任何宣傳都更能說明香港市民對國家成就、對國防建設的關心。回顧2017年遼寧艦首次訪港,到今日山東艦來訪,中國已進入雙航母時代。這種跨越式發展,正是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縮影。一連幾天的訪問中,這支編隊會帶來連串互動:甲板招待會、艦艇開放、訓練展示、國防講座、體育交流……這些活動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只有真誠的交流與分享。當市民親眼看到官兵操作輕武器、使用航海儀器,當青少年聽到海軍遠征大洋的故事,那種「安全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觸可感的真實體驗。

對香港而言,航母編隊的到訪是一堂立體的國情教育課,它讓市民特別是青少年直觀感受到,有強大的祖國作後盾,香港就能在風浪中穩步前行;有先進的國防力量守護,香港的繁榮穩定就有堅實保障。正如在參觀行程中遇到的一位學生所言:「這是我們自己的航母!」——這句話裏,便飽含着作為中國人的驕傲。

當夕陽西下,山東艦的鋼鐵身軀在香港維港的燈火中顯得格外雄偉。這幅畫面將深深烙印在港人心中:國之重器不僅守衛着萬里海疆,更守護着香港的明天。

(作者為北區區議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山東艦訪港的多重意義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