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律政司今日(7月5日)正式開展第三階段的「傳承共建 法治社會」法治教育領袖培訓計劃(培訓計劃)基礎課程。為期兩日的課程內容涵蓋與法治和日常生活相關議題,以多元互動和淺白易明的方式向約120名來自18區地區青年委員會和本地大學的學員講授法治知識,推動他們成為法治教育大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積極推廣法治。

林定國在社媒發文表示,計劃踏入第3年,無論在星級嘉賓陣容、學員組成,還是講者及課程設計上,都見證着新舊交替的延續與創新。除了有熟悉面孔如陳兆愷法官、立法會議員李慧琼、立法會議員簡慧敏繼續擔任導師外,今年亦有新朋友加入,包括法治教育督導委員會成員何建宗博士及教大顧敏康博士。

他指出,法治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即是法治的概念和意識。作為法治教育領袖,在傳播知識時,希望大家擁有兩個「信」字,信念和信心。第一,是真誠信念。要對法治或者整個法治概念有真誠的信念,相信這事情是好的,相信這對香港是很重要的事情,才會教得好。第二,是要有足夠的信心。有信心才會放膽說,不會依書直說便算,變成一部「人肉錄音機」,所以真誠的信念和足夠的信心是很關鍵的。

在問答環節,有學員提出現實中遇到的挑戰,例如當學生對社會某些現象感到不滿、對制度產生懷疑時,應如何回應的問題。林定國表示,這些提問都非常務實,反映出法治教育從來不只是灌輸知識,更需要同理與雙向對話。律政司鼓勵大家要設身處地先聆聽、理解對方所感,再引導他們作出更全面、理性的思考。從事實出發,分辨是個別事件還是制度問題,嘗試討論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法,並在過程中培養出更立體的世界觀。總括而言,課程提供客觀基礎,增強大家對於整個法治環境的「信念」,增加大家向其他人介紹這方面知識的「信心」。他表示,希望用兩個周末的時間,以一個比較全面的方法,嘗試由淺入深、化繁為簡,學員可以有所得着,擔當好法治教育領袖的角色,把法治知識傳承下去,真正做到「明法、傳法」。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