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三年推動改革,改變政府文化,建立以結果為目標的政府,提速提效,受到市民稱讚。有南區區議員表示,現任政府部門處理區內道路維修效率明顯提升,例如處理路面凹凸不平等問題,以往一拖再拖或「工程只做一半」,現已大為改善,對行人構成危險的路面陷阱,由以前約兩周,到現在「一、兩日便可『搞掂』(完成維修)」。
路政署向《大公報》證實,負責港島道路維修的承建商,由於持續表現欠佳,已在今年3月更換。該署於今年3月成立「道路維修策略委員會」,由副署長領導,配合「六招」新措施加快道路維修流程,港島南區完成約150項道路維修工程,較去年同期多出約五成。
道路維修時間長是市民長期反映的老大難問題。《大公報》接獲地區人士報料,指港島南區部分道路維修,年前因為承建商處理不當導致不少工程延誤,直至新的道路承建商在今年初接手後,情況大大改善。部分工程以往持續拖延,現時可在短時間內完成,維修道路工程進度理想。
南區區議員、南區區議會交通運輸委員會委員梁進向《大公報》表示,區內道路維修效率確實已逐步改善,原因跟現屆政府改變政府作風、路政署加強監察承建商表現、適時作出應對有關。
區議員:今屆政府效率快很多
「以往相關部門收到投訴後,委託承建商跟進處理,但往往敷衍了事。」梁進表示,一直爭取改善區內的道路,達至「便行、易行、可行」。港島南區有不少長者居住,但部分馬路凹凸不平,長者過馬路時很容易跌倒受傷。
梁進舉例,數年前一位七旬女街坊,在利群商場旁邊的香港仔大道過馬路時不慎踩中路面坑洞跌倒,弄傷盆骨,康復後要用枴杖協助步行。
他憶述,當時接獲該名女街坊投訴後,已立即傳送資料給有關部門跟進,但承建商拖延數星期才派員維修,更甚者是「工程只做一半」,「現場路面有幾個坑洞,我們提供圖片指出女街坊跌倒的位置有坑洞,維修承建商竟然只修補一個坑洞,旁邊(其他坑洞)仿似視而不見。我們一再投訴,最後來來回回幾次才全部完成維修。」
新一屆特區政府官員認定「民生無小事」,梁進表示,維修馬路的情況在去年逐步改善,「今屆政府(工作)效率快很多,很明顯、也感受得到。」
完成工程數量多去年五成
梁進指出,以往如果沒有即時危險的道路維修,可能要等幾日至幾星期,部分最長可能拖延一年,現在視乎工程位置及規模,一般只需數日至數星期,最快可於少於24小時內完成。
路政署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證實,去年中發現負責港島道路維修工作的承建商持續表現欠佳,並有財務問題,導致港島區累積相當數量的道路維修未能按時完成,部分路面狀況未如理想。隨着去年7月起,委託另一承建商接手合約期內餘下工程,並在今年4月起更換另一中標承建商,南區的恆常道路檢查及一般維修工作安排迅速回復正常,今年首五個月內,港島南區已完成約150項道路維修工程,較去年同期多出約五成。
此外,路政署已在今年3月成立「道路維修策略委員會」,由副署長領導,配合「六招」新措施,例如透過同步協商,協助維修工程團隊盡快取得「臨時交通措施許可」,加快道路維修流程,滿足公眾對路面狀況的期望。
善用科技|激光掃描 快速識別需維修路段
路政署在過去三年保養的道路,總長度分別達到2223、2239及2241公里,為提升道路維修和保養工程的效率,署方採用創新科技及推展數字化管理,包括正在試驗的「激光掃描路面三維影像的路面狀況評估系統」(Road Condition Assessment System,RCAS),找出路面坑洞和車轍等,決定該段路是否需要優先重建或重鋪工程。
「激光掃描路面三維影像的路面狀況評估系統」(RCAS)的原理,是利用配備激光掃描設備及全球衛星定位技術的檢測車,以正常車速在行車路上行駛,能自動識別並準確記錄路面上各種類型的缺陷,例如坑洞,並計算出每100米行車道的路面狀況指數,供負責維修的工程人員參考。
可釋放巡路隊25%人手
RCAS現處於試驗階段,每天能檢測約200公里的行車道,技術的成本效益仍在評估,但根據初步估算,引入RCAS能釋放承建商巡路隊約四分之一的人手,以應付日益增加的道路維修工作。
路政署期望,於一年的試用階段,能夠為香港所有的主要路段作檢測,並透過收集相關數據,建立有關的網絡維修平台供工程人員使用。
聆聽民意|民生無小事 特首:正反意見都要聽
「我們會進一步鞏固香港競爭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帶領社會改革創新。」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會在9月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他早前出席公開場合時強調,政府願意聆聽意見,包括支持及反對的意見,認為最重要是「辨異生智」、「求同存異」。
李家超在2022年出席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時,已經多次強調「民生無小事」,為市民解決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建設更美好的香港,是自己和團隊的責任。
提出四「異」 聞異則喜
李家超於上月出席智庫組織活動時表示,「任何時候政府也聽意見,支持的意見聽、不支持的意見也聽、差異的意見更聽」,他提出四個「異」字的智慧,包括「聞異則喜,無異則疑,辨異生智,求同存異」,意思是當聽到有不同的聲音時應該開心,若完全好像一言堂時應有所懷疑,最重要是透過討論不同意的觀點,獲得智慧,就算彼此意見不完全相同,仍可找出共同點。
有政府中人表示,李家超在工作上,非常願意聆聽意見,推動各政府部門改革,全心全意着力改善民生。
(來源:大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