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久慧
為配合國家「科教興國」的方向,特首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提出開設小學科學科,培養學生的科學及創意思維,並將於2025/26學年開始推行。故此從今年9月起,小學常識科會逐步分拆為人文科及科學科,教育局日前公布長達138頁的科學科課程指引,運用生成式AI輔助教學,着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及「動手動腦」能力,從而啟迪科學潛能並鼓勵創意,進而全面完善中小學階段科學教育的銜接工作。
輿論普遍關注課程指引所建議的,校方應盡量避免採用紙筆考試的形式評核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科學科學習表現,全部改以「平時分」評估,而「平時分」可包括專題式學習、工程設計及其他日常教學的進展性評估。在課程指引第5.3.1項對「進展性評估」有詳細解說,鼓勵學校因應所採用的學習方式來多元評估,包括科學探究活動紀錄、工程模型或產品、戶外考察的成果 (包括相片、圖畫記錄)及專題式學習的成果(例如口頭匯報與簡報)。
不僅小一及小二須依據平時分評核,小三至小四考試與平時分的比重約4成至6成。小五至小六則考試佔8成,平時分佔2成。學校可因應校情和學生的能力,訂定「平時分」的計算準則。換言之,校方有頗大斟酌空間。
問題一:如何消弭學生背景對小學科學科免考試的影響?
雖說「求學不是求分數」,然而脫離考試的新評估準則,難免引發家長關注。打開收音機,本身是家長的電台烽煙節目主持人兩度發問,擔憂學生功課會否有「請槍」之嫌,若家庭背景較好、父母教育程度較高、家庭可利用資源較多,到濕地公園戶外考察,拍照做科學記錄,平時分就會較佳?有份擬定科學科課程的嘉賓回應時,卻似避重就輕,指到樓下公園拍照已足以符合要求,評分準則絕不是講究攝影器材的好壞。筆者不免心想,若課程要求僅為在樓下小公園拍張照,豈不是人人都滿分,總有優勝劣汰,否則如何分出高下?
問題二:校內教學資源及師資培訓是否足夠?
除了可能受所謂的「拚爹」因素影響,節目中受訪的小學指現正積極優化課室,設專門科學教室,務求在有限資源內創造探索科學和實驗求證的場地。然而在傳統校園中,到底能改造出如何具啟發性的科學探索空間,會否因每間學校所投入資源多寡而參差不齊?
此外,由於科學科屬於新課程,受訪學校表示,正聘用代課老師,讓將任教的老師可以外出進修,加強教學能力,應付新課程。據筆者翻查教育局發出的《科學﹙小一至小六﹚課程框架》、「小學科學教師培訓基地」及相關教師培訓證書課程,教育局提供培訓課程的「小學科學教師培訓基地」僅一個,位於黃大仙的龍翔官立中學。而教師培訓課程則包括小學科學教師專業培訓證書課程(30小時)及小學科學課程領導專業培訓證書課程(15小時)。師資培訓是否足夠,亦值得探討。
經費方面,據教育局文件顯示,為支援學校開設小學科學科,局方會為每間小學提供35萬「一筆過津貼」,涵蓋購置學與教資源、提升設施和設備,及支援教師專業發展等項目,這筆津貼分攤到小學六個年級似乎並不算多。
問題三:小學科學科探究活動是否多元有趣?
「探新求知、樂學活用、創造未來」是小學科學科的課程理念,課程着重培養學生對世界和周遭環境的好奇心、想像力和求知慾,所以會通過豐富的「動手動腦」科學探究活動,加強孩子的興趣和科學能力。除了媒體報道較多的「種綠豆」試驗,筆者對比教育局提供的《小學科學科探究活動學與教資源》與我國內地教育部制定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發現似乎內地課程的教學案例更豐富有趣一些,例如「西瓜蟲有耳朵嗎」、「水火箭」、「暗盒裏面有什麼」;香港的教學案例比較平鋪直敘,例如「什麼導致鐵生繡」、「不同植物的葉有什麼不同」、「什麼物料可以導電」。
對於初小科學科新課程免考試,如何能透過優化平時分的「教與評」,讓家長放心,筆者有以下意見:
其一,設「科學科免考試先導試行計劃」。縱觀本港製定新政策及新措施的歷史,全面落實前通常會設「先導試行計劃」(pilot scheme),邊檢討邊改良,務求聆聽意見,吸收經驗,完善施政。科學科免考試乃創歷史之先河,何不先縮減考試次數,例如全年僅設一次考試,上學期無須考試,以平時分計算成績,到年終期末才考核一次,從而增加政策實施的彈性,適時改良。
其二,引入更多「平時分」評估者。學生探求科學知識的同時,也是他們與外界產生接觸,良性互動,培養興趣,乃至迸發智慧火花的過程。所以,不僅老師是科學引路人,家長、同學、鄰舍都可能是啟發者與鼓勵者。我國內地教育部制定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評核部分的第65頁,就清晰指出科學科的學習評估原則須做到多元,以老師作主體測評人,還要有學生的自我測評,學生之間的相互測評,家長對學生的測評。然而教育局新推出的課程指引僅將老師作為評估者,能否再優化評分準則?
其三,助貧困學生拓展科學視野,實現教育平權。如何消弭學生背景對小學科學科計算平時分的影響,相信是廣大家長最關心的議題。例如,課程要求學生拍攝一個生境(habitat),到樓下小公園固然能拍到草木,但中產家庭有較多資源和時間,可以帶孩子到濕地公園、上大帽山、去大潭水塘、進動植物公園、去嘉道理農場拍。雖然學生們呈交的照片都符合學科要求,但不可能個個都100分,老師始終要進行辨別區分(distinguish)的工作,於是難免有優勝劣汰。教育平權是重要概念,確保寒門子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能享有公平的機會和待遇,不因個人的經濟狀況、社會背景等因素而遭受限制。各界能否攜手相助,諸如教育局能否為貧困學生提供科學學習津貼,局方又能否提供資源予學校增添更多教具,社區客廳能否組織更多科學探索參觀活動,社會公益活動能否加碼,例如海洋公園能否提供更多免費門票給基層孩子去看熊貓?
其四,引入第三方評估。計算平時分若主要依靠任教老師評估,首先老師工作繁忙,兼顧全班學生、清晰觀察每個孩子的課堂表現,確有難度。惟科學科評分不只限於知識方面,更需師長判斷學生是否有探究精神,學習時的態度,能否掌握技能等等。此外,如何避免單一老師的偏見(bias),亦值得探討。故此能否引入第三方評估,例如與大學教育學系合作做抽樣,保證評估公平性?
其五,設外展課程及訪問老師。如上文所述,教育局為科學科教師提供的培訓課程時數有限,培訓場地更單一到僅得一處。老師如園丁般,為稚子播下科學的啟蒙種子,故此質素至為重要。況且局方僅為學校提供有限的35萬津貼,校方可能傾向於先購置基本科學教具及教材,優先符合教育局課程指引的要求,隨時可能造成「採購單一」。然而,科學的本質就是靈活多變,筆者刷到江蘇徐州徐海路幼兒園的抖音,發現孩子們能在該幼兒園進行多元體驗,從耕作種植、烹飪煮食到各類職業體驗,堪稱應有盡有。所以,學校能否積極與專業科學教育機構協商外展選修課程,讓學生在更多新穎教學環境裏面學習,或者外聘訪問老師到校試驗教學,為學生帶來更多嶄新科學教程?另一方面,原校的科學科老師隨堂聽課,等於順便參加了增值課程,避免了現時要麼學校請代課,讓老師去接受科學科培訓,要麼老師犧牲個人時間去進修的情況。
其六,搭建「友校交流科學資源分享平台」。每間小學因應自身資源,在開辦科學科及STEAM教育方面均有不同碩果,絕非名校就特別有優勢,某些近年重建或重置的小學,例如筆者母校,在新校舍就設立了爬蟲館,非常新奇有趣。教育局應注重培養學生科學興趣,構思跨學校的全港「友校交流科學資源分享平台」,促進聯校交流,你有昆蟲館,我有STEAM實驗室,他有天文觀測望遠鏡,歡迎互相參觀,共享教學資源,「你出豉油我出雞」,齊齊培養小科學家!
其七,設立「科學教學友善計劃」。小學科學科課程指引強調生成式AI的應用,單靠學校層面可能較難實現。教育局何不與創科局合作,鼓勵所有受政府資助的企業,特別是那些進駐科學園區的創科公司,積極開放予學生參觀,設導賞團讓孩子見識新科技、新設備、新應科程式,從而激發學生的科學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