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家全力支持下,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過去三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多項務實措施,增強香港金融競爭力,成效顯著。面對關稅戰及地緣政治等不明朗因素,香港資本市場表現強韌,環球資金累計流入香港淨額穩步升至今年4月的5060億美元(約3.95萬億港元),創有紀錄以來新高。在強化金融市場方面,特區政府推動互聯互通持續優化,以港股通(南向通)為例,去年內地投資者在港股市場交易金額達11.22萬億港元,按年增加56%。同時間,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均確認香港金融韌性能抵禦外圍衝擊,評級展望同為「穩定」。
美國政策混亂,財政失控,引發全球去美元化浪潮。國際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OMFIF)調查顯示,70%央行表示不願投資美元,遠高於2024年的31%。全球資金積極尋找美元以外資產,中國持續推出利好經濟措施,吸引愈來愈多國際投資者關注,而香港作為投資內地資產的重要平台,自然受益。
港股日均成交額大增84%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特區政府積極作為,推出深化互聯互通、上市改革等多項務實政策,提升香港金融中心競爭力。同時亦積極舉辦及參與國際金融論壇,對外界說好香港故事,讓國際投資者了解香港市場最新發展,把握「東升西降」的黃金機遇。
恒生銀行經濟研究部最新報告統計,過去一年流入香港的資金明顯增加,2024年初累計流入香港淨資金為3660億美元,到今年4月份增至5060億美元,創2000年有紀錄以來新高。
資金流入香港,股市是其中一個目的地。建銀國際引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資本流動計算方法發現,今年4月香港股市淨流出160億港元,是2024年11月以來首次出現流出。不過,在過去一個月情況再次扭轉,一方面內地南向資金淨流入規模增加,另一方面國際中介機構5月份淨買入約602億港元,建銀國際相信香港股市將可以再次錄得資金淨流入。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香港市場流動性顯著改善,大大提升香港金融市場競爭力。今年首5個月,港股日均成交額2423億港元,相對2024年全年日均成交額1318億港元,大增84%。另外,內地投資者2024年在港股市場進行交易的金額達11.22萬億港元,按年多56%,淨買入金額8078億元,大增153%,而今年首5個月資金淨買入規模已高達6509億元。
內地投資者不斷增倉港股,中金估計,今年淨買入額規模約8000億至10000億港元。高盛亦上調今年南下資金淨買入預測,由原先約750億美元調高至1100億美元(約8580億港元)。
評級機構讚金融體系強韌
迎難而上,積極作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鞏固。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最新《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顯示,香港全球競爭力排名上升兩位,至第三位,是2019年以來首次重返三甲。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看好香港,穆迪把香港信用評級展望上調至「穩定」。
穆迪表示,調整展望評級反映在全球貿易緊張局勢、貿易增長放緩下,金融系統穩定性超出預期。惠譽亦認為,香港經濟與金融體系具有抵抗風險的能力。
香港金融市場 近年優化措施
證券行業
•引入適用於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創新產業公司以及生物科技公司的新上市制度
•引入新的第二上市制度,便利企業回港上市
•開通「科企專線」,便利特專科技和生物科技企業上市
•實施惡劣天氣交易安排
基金行業
•引入開放式基金型公司制度
•優化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
數字資產
•推出香港虛擬資產市場新「ASPIRe」路線圖
•通過《穩定幣條例》
•認可亞太區首批代幣化零售貨幣市場基金
其 他
•開展跨境理財通(理財通)試點計劃
•推出債券通
IPO今年料籌2000億 勢重奪全球第一

2024施政報告提出優化上市審批及爭取企業上市等措施,以改善IPO市場表現。政策實施後新股市場氣氛改善,多個大型內地企業來港上市。有會計師行預計,今年上半年新股集資額1021億元,全年IPO集資有望高至2000億元,重返全球第一。
過去三年香港推出多項政策優化新股市場。2023年3月,港交所新增18C章節,為特專科技企業量身定制上市制度,隨後該措施經過數次優化,在今年5月推出「科企專線」,允許特專科技及生物科技企業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請,並提供「上市輔導」。
重磅內企排隊赴港上市
另一項政策面向有意來港的內地企業。港交所及證監會在去年10月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時間表,並為合資格的A股公司提供快速審批時間表,加快在香港上市的審批流程。
上述措施成效顯著,年初至今已有近10隻「A+H」新股在港掛牌,寧德時代更以410億元集資額成為上半年全球最大新股。目前還有數隻重磅「A+H」新股等待上市,包括東鵬飲料、三一重工、牧原股份及紫光股份,料集資約350億元。
多間會計師行看好香港新股市場前景,並上修全年集資預期到1600億至2000億元。德勤相信,只要未出現重大負面的地緣政治或宏觀經濟干擾,對香港爭取2025年全球IPO集資榜首,持審慎樂觀態度。
安永認為,受惠「A+H」上市潮持續、中概股回流、國際資金流入等利好因素,香港全年集資排名有望躍升至全球首位。
理財通3.0快出爐 擬擴至大灣區外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研究優化「跨境理財通」。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日前透露,正積極推進「跨境理財通3.0」,進一步改善銷售過程,而目前「跨境理財通」屬於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試驗性質,未來不排除將機制擴展至更多區域。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亦表示,去年推出的「跨境理財通2.0」成果令人滿意。她上周到訪北京,期望可於短期之內再公布新消息。由此可見,「跨境理財通」顯示政策部門「議而有決、決而有行」。
回顧「跨境理財通」2021年9月啟動以來,內地資金對香港存款產品、投資產品的需求有增無減,尤其是2024年12月推出優化版的「跨境理財通2.0」試點,增量資金流入就更加明顯。
「跨境理財通2.0」試點的優化措施包括把個人投資者額度由100萬元(人民幣,下同)提高至300萬元;擴大合格投資產品範圍;擴大參與機構範圍,除銀行外,符合要求的證券公司獲准參與,首批有14家證券公司獲得參與機會。
「跨境理財通2.0」啟動首月,粵港澳大灣區參與「跨境理財通」的個人投資者新增13737人,相較11月份新增的950人飆逾13倍。啟動首月南向通跨境匯劃金額26.9億元,相較11月的15.32億元增加75%。今年5月份,南向通跨境匯劃金額27.92億元,維持較高水平。
北水流入港基金佔比升至40%
余偉文指出,一年前南向資金中,98%流向簡單定期存款,基金產品僅佔1.5%。優化銷售流程後,基金佔比已躍升至40%。這說明內地投資者對香港理財產品的接受度將顯著提升,也對多元資產有配置需求。
梁鳳儀指出,「跨境理財通2.0」成功擴展產品種類和風險偏好,券商亦能參與銷售基金,結果令人滿意。
(來源:大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