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以色列為何突擊伊朗?未來走向影響如何?

以伊衝突持續升級。(路透社)

【點新聞報道】當地時間6月13日,以色列突然對伊朗境內數十個與核計劃和其他軍事設施相關的目標發動大規模空襲。以色列為何選擇現在對伊朗發動攻擊?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今日(17日)向點新聞記者指出,以色列一是在「抓時機」,二是在「搶時間」。

所謂「抓時機」,李紹先表示,其實以色列多年來一直在挖空心思計劃攻擊伊朗,特別是破壞伊朗的核發展。過去10多年間,以色列曾若干次進行模擬攻擊乃至實操演練。但多年來,以色列一直遲遲不敢對伊朗下手,即使去年兩次對伊朗攻擊,也沒敢把目標對準伊朗核設施,或對伊朗大打出手,其中主要原因還是美國。

「在以色列看來,最好是與美國一起聯手打擊伊朗,最起碼要得到美國的同意,至少是得到默許。」李紹先指出,長期以來美國政府始終不同意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實施軍事打擊的計劃,拜登政府更是明確反對以色列打擊伊朗核設施。然而,隨着特朗普再度執政,美國在以色列可能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問題上的政策立場發生了顯著轉變。特朗普將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軍事打擊作為對伊施壓的手段之一,明確要求伊朗與美國達成協議,否則將面臨以色列的轟炸。

李紹先認為,美國政府的態度變化實質上等同於向以色列亮了「綠燈」。雖然以色列未能爭取到美國共同實施軍事打擊,但成功獲得了美方對其單方面行動的默許。這個時機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未來很難再遇到同意以色列對伊動武的美國總統。由於攻擊伊朗核設施的高度敏感性,此舉極可能導致美國被動捲入衝突,而美國顯然不願與伊朗在中東地區爆發新的戰爭。對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而言,這無疑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值得冒險一搏,這就是「抓時機」。

至於「搶時間」,李紹先表示,伊朗和美國的第六輪間接核談判原本計劃於6月15日在阿曼舉行。通過前五輪談判,美伊雙方已對彼此立場心知肚明,新一輪談判很有可能達成協議。而在目前這個情況下,若達成協議,美方肯定要在伊朗濃縮鈾問題上不同程度地作出讓步。內塔尼亞胡最擔憂的是美伊雙方通過協商達成妥協性協議,因此選擇在15日這一關鍵時間節點前發動軍事打擊,意在破壞談判進程,並極可能導致後續談判徹底陷入僵局。從以色列的角度來講,其認為除了徹底銷毀核設施之外,其他任何解決伊朗核問題的途徑都是對以色列不利。

在分析事態的後續發展及影響時,李紹先指出,衝突的持續升級將對中東地區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以色列此次軍事行動已將伊朗逼至絕境,加之伊朗國內反以情緒高漲,要求徹底消滅以色列的呼聲日益強烈,伊朗政府若不強硬,將面臨風險。因此綜從各方面來看,伊朗政府勢必對以色列採取強硬報復措施。在此情況下,雙方短期內難以實現停火,而你來我往的攻擊可能導致衝突持續升級,危險程度或將與日俱增。

此外,以色列與伊朗並不接壤,兩國之間隔着多個主權國家,且美國在多個國家設有軍事基地。李紹先強調,這一地緣格局意味着以伊雙方相互的導彈攻擊必須穿越多個國家領空,這將不可避免地使中間國家捲入衝突。特別是美國必將介入保護以色列,不排除以色列目前可能正試圖通過激化矛盾將美國拖入戰局,以期促成美以聯合打擊伊朗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美伊衝突的可能性就出現了。」

那麼,此輪攻擊是否意味着以色列不聽美國的話了呢?對此,李紹先表示,以色列在重大決策上必須服從美國的戰略安排。「沒有特朗普的至少是默許,甚至是同意,以色列不敢對伊朗這樣幹。」他強調,以色列政府深知,若沒有美國的實質性參與,根本無法徹底摧毀伊朗的核設施。「伊朗的核設施分布很廣,且很多都在大山底下,以色列不具備足夠的能力。」

「但是以色列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所以經常會和美國鬧些不同意見,或者採取一些行動,迫使美國跟着它幹。」李紹先指出,在美國國內,保護以色列是政治正確。「任何政客如果在以色列陷入危險時不保護以色列,那麼他們在美國國內就站不住腳了。所以某種意義上講也有很多人說以色列『綁架』了美國。」

李紹先強調,以色列最終仍毫無疑問須遵從美國的意志。「所以現在的衝突,實際上持續不了太久。雙方隔空打實際上損失會越來越大,長此以往都承受不住,同時在各自國內也都有可能造成其他危機。」李紹先預料,最終大概率還是會出現調停的局面,而調停離不開美國,「因為世界上190多個國家,只有一個國家,就是美國,能對以色列有實質性的影響,以色列根本上還是聽美國的,所以最終恐怕還是要美國出面來約束以色列。」同時他也強調,「當然,最終停下來實際上也符合伊朗和以色列兩家的利益,持久打下去對雙方都沒利。」

(點新聞記者葛沖、苑辰歌報道)

相關閱讀:

伊朗:已準備好領導人遇刺情況下的計劃

收藏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專家解讀|以色列為何突擊伊朗?未來走向影響如何?

收藏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