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隨着全球極端天氣頻發,香港作為國際航運樞紐,面臨台風季船舶避險難、港口擁堵監測滯後、非法捕魚取締低效等多重挑戰。香港理工大學海事數據與可持續發展中心團隊,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為「突破口」,開發一系列創新技術,為傳統航運業植入「智慧基因」,推動行業向高效、安全、可持續的治理模式升級。

其中,一項創新技術能透過無人機航拍與電腦演算法,自動識別船型、統計泊位數量並預測未來供需狀況,使颱風等極端天氣時船舶尋找停泊位更智能精準;基於船舶即時數據的「船舶自動識別系統」,能快速更新港口擁堵指數等資訊,將過去需數日才能掌握的擁堵情況縮短至幾分鐘內得知,協助船公司即時調整航線,減少排隊等待與燃油消耗;針對非法捕魚的「航跡分析技術」,透過分析漁船行駛速度、路線等數據,精準篩選異常作業行為,讓執法人員告別「大海撈針」式巡邏,更高效打擊非法捕魚活動。
這些技術從ESG維度構建了城市治理的良性循環:在社會責任層面,智能泊位系統為台風季數千艘船舶提供精準避險指引,降低船民生命財產風險,同時透過打擊非法捕魚守護海洋生物多樣性,讓市民未來仍能在維港看見中華白海豚躍出水面等生態美景;在治理效能層面,政府與學界的協同模式釋放了公共資源活力——節省的人力巡查成本可投入社區醫療、養老服務等民生領域,而港口物流效率的提升,則間接讓市民更快買到新鮮進口商品、體驗更穩定的物價水平。
這些創新技術為香港航運裝上「智慧晶片」,從無人機監測泊位到實時分析港口動態,再到精準識別非法捕魚,每一項突破都在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與生態韌性。未來,它們不僅守護維港的風浪平安,更將成為全球航運可持續發展的「香港樣本」,讓科技與海洋在城市脈動中和諧共生。
(點新聞實習記者張雨辰報道)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