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AI時代的風雲人物系列介紹:黃仁勳

文/關品方

來自台灣地區、英偉達的創始人黃仁勳在AI(人工智能)時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在AI世界,中國大陸也是英雄輩出,而尖端科學家和企業家不少都是華裔。海峽兩岸如果攜手共進為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努力,AI前景廣闊浩瀚,不可想像。

現時的挑戰是要及早解決台灣問題,不可以被美國通過賴清德搶走台灣來之不易的芯片和AI產業。最近,賴清德竟把台灣97.8%的人口列為「其他人口」,其目的是為了避免「漢族」這個詞(以及滿蒙回藏等族)。台灣的少數民族總共約50萬人(佔總人口的2.2%),當局認定的族群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等。賴清德無恥賣台,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黃仁勳是美籍漢族華人,全球知名科技公司英偉達的創始人兼行政總裁。他1963年在台灣省台南市出生,祖籍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山口鎮大安村,9歲移居美國,是當今科技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他1984年(21歲)俄勒岡州大學電機工程畢業,1990年取得史丹福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學位。1993年(30歲),黃仁勳創立了英偉達,現在是全球最大的顯卡芯片廠商之一。英偉達1999年發明了GPU(圖形處理單元),這技術使得實時可編程着色技術成為可能,從而奠定了現代計算機(俗稱電腦)圖形及後來革命性的並行計算的基礎。2006年,黃仁勳推出了並行計算平台和編程模型CUDA,通過GPU實現了多個領域的高效計算,為後來的AI發展提供了動力。

本文筆者嘗試用簡單通俗的語言來描述半導體發展的歷程。英偉達的轉型是從「單體芯片」的第一階段到現時第四階段的「基礎建設」。首先是個別單體芯片,進而建立芯片系統,再而是數據中心;現階段是芯片複合組成的基礎建設。個別芯片就像是鋼筋水泥,芯片複合組成的基礎建設就像是發電站或空間站,由個別「組件」(例如發電機組或天宮實驗室)互動配合成為一座大樓或一艘航母,十分複雜。有了芯片複合組成的基礎建設,才能夠有AI和機器人(R,robotics),以至AI+R(即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和製造。

黃仁勳是科學家,也是企業家。他的財富隨着英偉達市值的攀升而不斷增加。他的個人財富現時已突破1000億美元,是全球頂級富豪集群的新星之一。他的財富還會繼續增長,主要得益於AI市場的爆發和英偉達在AI芯片領域的領先地位。

筆者在台灣的友人、於半導體供應鏈中游行業工作多年的曹先生(港大工程學院碩士)告知,黃仁勳以「工作狂」著稱,他對於工作的熱愛和投入程度異乎常人。他曾表示擔任英偉達行政總裁的工作充滿無窮樂趣,除了工作之外,其他事情都黯然失色。黃仁勳出現在公眾視野時,恒常表現出冷靜沉着、低調幽默、善於化解衝突的特點。他在商業競爭中表現出色,很少與他人產生恩怨,擅長按下不表、就事論事,不讓政治摻和商業,不讓摩擦在輿論上發酵。筆者在浙江省杭州市多年,認為這是典型的浙商獨特風格。黃仁勳祖籍浙江,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基因。

今年黃仁勳62歲,仍然是英偉達的靈魂和掌舵人,繼續引領公司在AI和其他高科技領域的飛躍發展。他的領導風格和個人魅力,使他成為科技界的標誌性人物。

黃仁勳極少在公開場合演講。但談到他創業的歷程時,他不忘提及自己在成立英偉達之前,曾經在AMD工作2年(1983至85年)以及曾在LSILogic工作8年(1985至93)的經歷。近年黃仁勳每年都到台灣大學(台大)作主題演講。去年6月他在台大演講的內容極有前瞻性。上周他又在台大演講,進一步闡述他對AI和機器人的將來預見和概念前瞻。筆者消化之後,也許另文綜合他的最新思維,向讀者們尤其是香港年輕一代詳細介紹。

他的演講關鍵要點,離不開未來的科技願景以及前沿產業的突破性進展。他的主要觀點有五個:1)生成式AI行業已經有全新轉變;2)NIM(英偉達的AI推理微服務)數字人類能夠更自然地與人互動;3)數位孿生可以做到即時氣象預測;4)AI工廠將引發新的工業革命;5)Blackwell架構是AI計算的新飛躍。以上這些概念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得清楚。

台灣在半導體行業方面的供應鏈對英偉達十分重要。英偉達與台積電、華碩、鴻海等企業是合作夥伴,有大量合作成果。英偉達和它們共同創造了複合芯片架構的基礎建設,為全球AI+R的科技進展提供了重要支撐。黃仁勳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是忘年之交,合作尤其密切。張忠謀也是華裔美國人,1931年浙江省寧波市出生,今年94歲。他1949年(18歲)赴美,1987年在台灣省創立台積電(56歲),號稱半導體之父,在全球範圍享負盛名。

黃仁勳認為,生成式AI行業將引領新一波產業革命。IT產業不再只是製造電腦,而是變成為各種不同產業生成AI的工廠。生成式AI不僅能創建文本和圖像,還能生成模擬,在醫療、金融和製造等領域正產生深遠影響。

黃仁勳強調新技術在處理數據計算的需求方面正呈現指數增長(Exponential Growth),比起現時的CPU進步的速度,GPU更高效、成長速度更快,因此變得更加重要,可以顯著降低成本和能源消耗,使計算更加高效、更可持續。

NIM使「數字人類」能夠更自然地與「自然人類」互動。去年3月,英偉達推出NIM,是一套可以讓企業加速導入AI模型的工具。開發者可以快速部署AI模型,大幅減少開發時間和降低導入門檻,應用範圍涵蓋藥物開發中的化學分子合成、數字人類的互動影像生成、客服機器人、遊戲、廣告等方面。

「數字人類」技術建基於:1.多語言語音識別和合成;2.理解和生成對話的大型語言模型(LLM);3.視覺語言模型(VLM)。結合動態3D面部網格、動畫和實時路徑追蹤的次表面散射技術,可以讓「數字人類」以更加自然和真實的方式與人類互動。我們現在在智能手機上看到的「Shorts」和「Moments」,基本上就是這些生成AI+「數字人類」的創作,真假難辨。這些內容將會大量滲透到「自然人類」,我們要及早適應。

數字孿生(或數位孿生)可以做到即時氣象預測。英偉達開發了氣候數字孿生雲端平台(Earth-2),利用生成式AI、物理學和觀測技術,可以模擬氣候變遷對地球的影響。傳統方法需耗費數小時才能夠生成的氣象圖,利用Earth-2僅需幾秒鐘就可獲得,這就可以幫助氣象單位即時更新預報結果(例如預測颱風登陸的位置)。

AI工廠是新的工業革命。AI工廠的定義是一個生產生成式AI模型的工廠,能夠為每個行業生成具有巨大價值的新產品。未來AI能夠學習及運用物理定律。英偉達的「Omniverse」提供了一個開發和測試這些系統的虛擬環境,然後再部署到現實世界中。黃仁勳相信,數據生成速度將繼續增長,推動AI模型的持續成熟、可以應付更大規模的計算需求。

下一步,生成式AI從虛擬世界走向實體世界,可以應用於各種機器人的身上。這些機器人能夠理解人類的指令,自主執行複雜的任務。生成式AI可以強化機器人的動作學習,提高其動作的精準度,現在已逐漸應用於實體工廠,促進無人工廠的實踐,顛覆有人工廠的運作模式。

英偉達的「Blackwell GPU」是AI計算的新飛躍。這款被譽為「地表最強AI芯片」的產品,能讓AI運算力在5至7年內增加1000倍,成本和能耗比較上一代的「Hopper」架構芯片都能夠降低大約25倍。訓練GPT-4模型所需的運算電力,可以減到只需要原來的1/350。據知,英偉達今年將會推出「Blackwell Ultra」,而且新一代「Rubin GPU」基礎架構已在開發中,預計明年(2026)會推出。倚天一出,誰與爭鋒?這款新一代GPU可以讓訓練大型語言模型所需的能耗大幅減少。

現在香港特區的大學生對AI的應用已經相當普遍地接受。大學生通過AI應用程式自主學習,已成常態。教授們根本沒有辦法阻擋這趨勢。兩年前在香港高等學界的相關爭論(是否要限制學生利用生成AI做功課),現在變得毫無意義。

在AI產業方面,中國的AI科學家現正風起雲湧。梁文鋒是DeepSeek(深度求索)的創始人。他今年40歲,浙江大學畢業,金融背景,曾擔任對沖基金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利用AI分析金融數據、進行量化交易,在2021年囤積了大量英偉達GPU芯片。DeepSeek今年1月發布的核心產品DeepSeek-R1模型,在性能上接近美國行業巨頭OpenAI,但訓練成本低得多,而且使用低功能芯片。DeepSeek的成就引起了全球AI產業界的關注,得到《經濟學人》等多家西方主流媒體的正面評價,衝擊了美國AI公司的過高估值。美國AI業界現正發生裁員狂潮,AI上市公司的股價急挫,都是DeepSeek帶來的直接和顛覆性的影響。

此外還有陳雲霽、何愷明、李飛飛、周志華、程立、李開復和陸奇等,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他們在推動AI技術的發展(基礎研究)和商業場景的設計(轉化研究)方面,在新時代發揮了關鍵作用。AI+R的科學術語太尖端,不是一般民眾可以容易領悟,但科技知識總要普及,才不致落伍。硬着頭皮,一定要懂。

像黃仁勳這樣的AI+R前沿領袖們,融合了科學家與產業家的特質,他們的研究與創新,共同推動了人類在AI領域的不斷突破。這方面中國不曾掉隊,正為全球AI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作出應有的重要貢獻。將來兩岸完成統一之後,中華民族在未來產業領域(以AI+R帶動)勢將如虎添翼。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AI時代的風雲人物系列介紹:黃仁勳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