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築起粵港文化交流橋樑

粵港兩地以藝術為光,照亮文化融合新未來。在灣仔會展中心舉行的「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全方位呈現了廣東美術的百年歷程。多名觀展的香港文化藝術界人士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嶺南畫派以「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革新理念,在二十世紀初開創中國美術新格局。一些粵籍藝術家們遠渡重洋,將西方美術技法與中國傳統美學相融合,創作出既具國際視野又深植民族根脈的藝術佳作,充分體現了文化自信下的創新實踐,「這些作品不僅見證了粵港兩地藝術家的開拓精神,更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共融注入新活力。」

自本月22日展覽開幕以來,身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的陳雪儀不僅多次前來觀展,更主動當起義務導賞員帶領觀眾欣賞展品。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陳雪儀日前主動擔任展覽的義務導賞員,帶領觀眾欣賞展品。(受訪者供圖)

不僅是藝術視覺盛宴 更具教育意義

她昨日在現場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強調,創新與融合是當代文化發展的主旋律,而早期粵籍藝術家已經為文化融合作出了優秀典範。「可以說,本次展覽不僅僅是一場藝術的視覺盛宴,更具備深刻的教育意義。」

「許多作品既運用了西方的透視、光影等技術原理,又結合了中國藝術特有的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在技法融合中始終保持着中國山水畫的筆墨韻味。」陳雪儀仔細向記者解釋了一些展品的創作方法,她指這種相容並蓄的創作理念,正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既開放包容地吸收外來精華,又始終堅守中華美學精神的內核。

「真正的文化認同與自信,絕非空洞口號,而需建立在親身實踐與歷史認知上。若連自身文化的深厚底蘊都未曾深入體悟,所謂自信便如無源之水。」陳雪儀坦言,唯有通過持續的學習、體驗與創新,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新生,才能孕育出根植於民族靈魂的文化自信。

「此次展覽的成功舉辦,凝聚了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如此豐富多元的名家畫作齊聚一堂,必會為香港藝術界帶來深遠影響。」香港書畫學會會長徐嘉煬指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化界曾湧現出國學回歸浪潮,「國畫研究會」便是這一思潮的產物。他進一步分析,國畫研究會秉持的「守正」理念與嶺南畫派宣導的「革新」精神,看似新舊交鋒,實則共同推動了中國美術的現代化轉型──前者守護傳統精髓,後者開拓融合路徑,為粵港兩地藝術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香港書畫學會會長徐嘉煬強調本次展出的作品,無不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作品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本次展出的作品,無不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徐嘉煬強調,早期粵籍藝術家在汲取西方技藝的同時,始終扎根家國情懷,創作出兼具時代精神與社會風貌的佳作。他以李鐵夫《盤中魚》為例:「這幅作品雖採用西方油畫技法,卻生動刻畫了中國百姓的生活場景。西方藝術重『形』,中國藝術尚『韻』;李鐵夫正是以寫實光影表現東方意蘊,推動了油畫的本土化進程。」

他強調,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深厚積澱,賦予了中國藝術家獨特的文化自信與創作優勢。「我認為,中國藝術家學習西方技法並加以融會貫通,展現出驚人的文化消化和融合的能力;而西方創作者若想僅憑技術模仿,就創作出真正蘊含中國美學精髓的作品,則非常具有挑戰性。」

(來源:香港文匯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築起粵港文化交流橋樑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