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在香港這座繁華都市的背後,蘊藏着不少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一場關於非遺傳承與創新的行動,正隨着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的推進,徐徐展開。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嶺南大學及香港藝術學院(香港藝術中心附屬機構)合辦的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宛如一座橋樑,連接着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去」與「當下」,透過重新檢視及建構大眾對各非遺項目的想像探索它們在當代社會的可能性和多樣性。
計劃精心挑選出12個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遣產庫存的項目選為ICH+的核心課程。2024/25年度,計劃特別推出了廣彩製作技藝(進階)和花牌紮作技藝兩個項目,每個項目各有五位學員參與。

傳承人講述非遺花牌技藝獨特魅力
在花牌紮作技藝的學習中,學員們有幸結識了第二代花牌技藝傳承人蔡榮基。蔡榮基師承其父蔡創,從事香港非遺花牌行業已有30年之久。2014年,花牌成功列入《非遺名錄》,蔡榮基也因此獲得了成為傳承人的寶貴機會,得以將這門獨特的技藝展現給大眾。
蔡榮基回憶起自己與花牌的緣分,他介紹道,香港花牌獨具特色,僅在香港這片土地上綻放光彩,與內地、台灣甚至長洲的傳統花牌截然不同。花牌的製作材料更是別具一格,全部採用「晾衫竹」。過去,花牌師傅們巧妙地將其紮成花牌,再搭配色彩鮮艷的貼片,拼出孔雀等吉祥圖案,每一副花牌都彷彿在訴說着一個美好的故事。
蔡榮基迎傳承挑戰 攜手徒弟創新花牌技藝

早前,蔡榮基收到了一個特別的傳承計劃邀請。這個計劃要求他帶領五個徒弟從零開始,學習花牌的全部工藝。花牌製作絕非易事,從綁鐵線、開竹到紮竹,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親手完成,且紮制過程講究技巧與細緻,絕非普通工作坊那樣簡單。然而,蔡榮基卻覺得這個計劃意義非凡,他欣然答應擔任導師,渴望將自己的全部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們,讓他們在領悟中加入自身元素進行創作。

不過傳承一門技藝總會有困難,蔡榮基也遇到過大眾缺乏關注度、沒有場地去開展教學和儲存花牌、原材料供應越來越少等問題。對此,蔡榮基在不斷嘗試創新,在傳統花牌上加入新元素,刺激香港人的觀感,吸引拍照,也受到外國人喜愛。他也提到,5個新入行的徒弟想法新穎,有時提出的問題他從未遇到過,創意也天馬行空,能帶來新鮮感,激發他做花牌的靈感,他也從徒弟身上學到新思維,大家相互促進。他很鼓勵徒弟將其他物料與花牌結合嘗試,只是他也有自己的堅持,那便是保持傳統技藝,「不用螺絲不用膠水」。
非遺月搭建花牌推廣平台 學員成果與技藝傳承並進
今年六月,正值非遺月,這是一個屬於非遺文化的盛大節日。非遺辦邀請蔡榮基到文化中心開工作坊講解花牌。蔡榮基深感非遺月的重要性,他認為香港有很多非遺項目,非遺月為這些項目的推廣提供了絕佳的平台。通過這個平台,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文化,畢竟很多人對非遺其實並不清楚。他指,「非遺月就像一扇窗戶,讓人們有機會走進非遺的世界」,了解不同非遺項目的魅力,並參與到工作坊中,親身體驗非遺技藝的樂趣。
而5位學員自去年10月開始學習,共36堂課,每堂3小時。學員完成課程後,作品將於6月21日在大館展出,學員亦會於今年9月到中學將技藝傳承予中學生,讓非遺文化的種子在年輕一代的心中生根發芽。
(點新聞記者鄭洢林報道,視頻攝製:福瑞士、錢思成)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