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藥價貴到離晒譜

文/黎岩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12日簽署行政命令,指示美國製藥商降低藥品價格30%至80%,與其他國家的藥價看齊,上任以來總算做了一件惠及全球的好事。香港因為制度機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一直承受着貴價藥費。或許是受惠於公費醫療,一般藥物不論是一周藥量還是用於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病的藥物,就算是一次性取藥三個月,也只是象徵性收費50元,所以,普通市民並無藥價貴的肉赤感。然則對於並不包含在公費藥物名單上的抗癌藥物癌症,例如同一款肺癌標靶藥,在深圳每月藥費僅約5000元人民幣,在香港則達3.3萬港元,確實貴得離晒譜!

美國藥廠阿斯利康出產的有助減低肺癌復發及死亡風險的泰瑞沙口服藥物,一盒30片,在內地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藥費約為4,966元人民幣(約港幣5,400元),同一款藥在香港約3.3萬元,價格相差6倍。治療乳腺癌的凱麗隆,內地價格4467元(約4855元),香港價格則為31067元,相差6.4倍。前列腺癌藥安森珂,內地售價5808元(約6313元),香港售價為43200元,相差6.8倍。其他幾款抗癌藥物,價格也基本上相差6倍上下。即便是入息及資產符合規定可獲藥費資助的市民,動輒也要花費過萬元一個月。

內地2017年透過「國家談判」,即國家醫療保障局與藥廠談判,以納入內地醫保為條件,促使藥物降低價格。面對納入醫保之後的急劇擴大的市場份額,外國藥廠當然趨之若鶩,不會坐失良機。以全球首個用於治療罕見病脊髓性肌萎縮症(SMA)的藥物「諾西那生鈉注射液」,2019年年末在內地被納入醫保,價格從一針70萬元降至3.3萬元,只相當於原價格的6%左右。該藥物納入醫保一年內,在內地的銷售額翻了3倍,在廣泛惠及病患的同時,實現了病人與藥廠的雙贏局面。

有鑒於只有750萬人的香港特區採購與擁有超過14億人口的國家採購相比較而言,勢必處於明顯的談判劣勢,社會各界一早就呼籲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性優勢,把香港特區納入內地集體採購藥物機制,以降低藥物價格,變相藥物價格與內地看齊,完全沒有必要在藥物價格上固執己見地堅持「一國」兩價。

由於香港被國際藥廠視為高收入的發達地區,香港藥價已經成為國際藥價定價的靶向之一。一旦香港藥物降價,會連鎖影響其他先進國家及城市的定價,藥廠未必樂見香港藥價與內地看齊。這或許是國際藥廠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同時,也不排除,香港行業內某些利益集團堅持高藥價帶來高收益的利益藩籬作祟,不願看到香港藥價下降。正正是這樣的利益鏈,才導致港藥在納入國家採購機制方面阻力重重。

其實,內地近10年來,生物科技及製藥技術突飛猛進,有多款新型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等藥物先後問世,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若然能夠透過政府2023年推出的「1+」機制,能加快引進內地藥物到香港,受惠的自然是基層普羅市民大眾。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社會需求,社會各界普遍期望香港一方面能夠大量採購國藥,另一方面能夠納入國家採購機制,以此大幅降低藥價。另外,由於大量引進相對便宜的國產藥物,必然會給外國藥廠造成市場競爭壓力,促使其不得不降價。雖然國產的部分抗癌藥物的藥效短時間內未必完全能夠看齊外國藥品,但一般性的慢病藥物如降糖降壓降脂這類大眾藥物,相信療效不相伯仲。

對於香港能否納入內地集體採購藥物機制,前醫衞局局長高永文就直言:「呢個選項永遠都喺度,問題係呢個選項會有好多嘅障礙,我建議我哋就唔好睇呢啲障礙喇。」他認為應探討其他方案,降低香港病人的治療費用。

截至3月中,有11款新藥獲批,其中兩款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以治療轉移性大腸癌,納入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藥物名冊的專用藥物類別。醫管局之後採購議價成功,令藥物成本價下降近3成,在特定的臨床應用下病人只須支付標準費用15元,預計每年近300名癌症病人受惠。其中一款新藥議價後,病人一年可節省12萬元藥費。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如醫務衞生局所言,香港的醫療系統、藥物監管制度與內地不同,內地集體採購用於內地醫保的藥物不可能直接在香港採用,因此香港無法參與內地的統一藥物採購。香港與內地在「一國兩制」下屬不同關稅區,並有各自的海關制度,同類貨品在不同關稅區通常會有價格差異。相同藥物在不同地區定價有所不同是常見現象,局方認為不能簡單地將香港與鄰近地區藥物價格直接比較。

當局也強調一直通過中央招標或報價程式引入市場競爭,採購藥物覆蓋轄下所有醫院及診所,採購藥物數量相對龐大。局方認為醫管局與藥廠商議藥物價錢時,亦有一定的議價能力。問題是,14億人的龐大市場與750萬人的微小市場,相比,香港很明顯勢單力孤,相信就連小學生也能知曉箇中的議價空間之差異。至於不同關稅區之說只是形而上的說辭。對於藥廠而言,只在於追求利益最大化,對患者福祉的直接關注則非常有限。

「一國兩制」的獨特制度,在金融、貿易、高增值服務等行業,確實給香港帶來了源源不絕的紅利,只要識變應變求變,勇於創新,敢於突破,將「兩制」紅利最大化,才能夠造福更多的市民,讓市民能夠在多方面真切感受到「兩制」的更多「紅利」。特朗普在橫加關稅時把香港特區與中國內地「一視同仁」,而且還強令藥廠降價,沒有理由相信特朗普會直接反對香港納入中國國家藥品採購機制。所以,關鍵還是在於特區相關部門,要突破傳統的因循守舊、循規蹈矩的思維作業模式,在如何打破固化利益藩籬、造福更多市民方面,作出大膽積極的探索與嘗試。

也因此,完全可以在藥價方面嘗試與內地接軌,積極爭取把香港特區藥品納入國家統一採購機制,由國家統一採購,大幅降低藥價。同時,擴大國產藥品的適用範圍。上述兩項舉措若能同步實現,在直接造福萬千市民的同時,相信每年高達1400億元的公共醫療衞生開支,就算下降10%,理論上講也可相應地減少財政赤字100億。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藥價貴到離晒譜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