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本港美容行業亂象頻現,有點新聞讀者報料指,多間美容中心以搬遷為名,實則倒閉,擅自將顧客資料轉賣至其他機構,消費者被「賣豬仔」之餘,還要「加碼充值」,否則無法繼續享用服務。點新聞繼續調查發現,多名受害者損失過萬港元,其中不乏七旬長者。法律專家形容,此類行為有可能涉嫌欺詐,若罪成最高可判處14年監禁,亦有區議員呼籲政府加強監管預繳式消費,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多間美容院人去樓空 手法如出一轍】
美容行業「賣豬仔」風波持續發酵,在上一集(美容騙局系列之一)中,點新聞踢爆有美容中心A疑似「假搬遷、真結業」,私自將顧客檔案轉賣給美容中心B後不見蹤影,顧客遭受後者推銷轟炸,「不加碼就沒得做」。在實地走訪中,點新聞記者注意到,美容中心B門口掛有包括美容中心A在內的多個美容院LOGO,懷疑另有美容院同樣「假搬遷、真結業」。
點新聞記者隨機走訪其中一間LOGO掛在美容中心B門口的美容院,發現該店同樣是人去樓空,其社交媒體平台的最新動態停留在去年的11月14日,電話亦已暫停服務。由此可見,類似借搬遷之名實際「賣客走佬」的美容院不是單一個案。此前亦有傳媒報道,在類似模式操作下,無論是轉移,抑或接手顧客資料的店家,料都有一筆可觀收益。

【粉嶺現類似案件 多位長者遭騙數萬】
繼點新聞踢爆尖沙咀美容院涉「賣豬仔」後,有粉嶺苦主向點新聞爆料,自己有相似的經歷。陳女士介紹說,自己原本在雅典娜纖體美容中心(下稱雅典娜)購買療程,今年3月16日突然收到店舖停止營業的通知,並被告知剩餘未完成的療程可轉至美容中心C做。
然而,消費者不知道的是,等待她們的是美容中心C的高壓式推銷。另一苦主溫女士回憶說,在美容中心C做完項目後,被經理推銷,「原來雅典娜2500港元的項目,到了這邊,就變成3800港元,對方還游說再充值2萬港元的美容項目」。她憶述,當時店員詢問是否有支付寶、帶了銀行卡等問題,感到非常害怕,最後沒有加錢充值。溫女士還提到,其他苦主告訴她,沒有再充值則會預約不到任何項目,對消費者而言「真的很無奈」。
更令人心痛的是,就連高齡長者都成為不良經營手法的目標。根據另一苦主陳女士透露,有些七八十歲的婆婆有1萬或2萬、甚至是3萬港元被套在雅典娜。她特別提到,一位70多歲的婆婆不敢告訴女兒發生這樣的事,隨後去到美容中心C被要求再充值1萬港元買療程,陳女士直言「這不是騙,是搶」。

記者聯絡到接收顧客的美容中心C的負責人張先生詢問情況,張先生表示,自己和雅典娜老闆娘是朋友,因為她的店舖「約期已滿」,於是「幫手接客」。張先生回應需要顧客加錢才能提供服務時則說,顧客來到這裏要做其他東西自然要加錢。至於顧客在雅典娜充值的錢是否能退,他稱要依照法律行事。
目前,涉案苦主們面對投訴無門的窘境,對她們而言,向海關、消費者委員會、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等單位尋求幫助均「碰壁」,相關部門都未能提供實質性幫助。
【大律師指涉事美容院或涉欺詐罪】
大律師龔靜儀就相關美容行業亂象給出法律意見。她表示,回看整個過程,涉事美容院疑似是在欺騙顧客。她提到,如果美容中心在明知自身財政狀況不理想、可能有結業風險的情況下,依然售賣療程獲利,就明顯有詐騙之嫌。

龔靜儀指出,根據《盜竊罪條例》第210章第16A條寫明關於欺詐罪的內容,欺騙或企圖欺騙而引致一位人士進行或不進行一個活動,結果引致有人得益或處於不利的情況又或者是引致有人會因此而處於不利的風險,這條控罪最高可判監14年。她強調,即使美容中心A和B在轉接顧客時,A未直接收費,只要意圖詐騙並令美容中心B獲利,也可構成控罪。
【籲本港借鑒他山之石 完善預繳式消費規管】
在這些案件中,不難發現,預繳式消費是造成消費者陷入進退兩難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消費模式亦長期被人詬病——此前亦有在健身房充值了大量金額的消費者,因健身房突然結業而陷入金錢糾紛,消費者自身權益受到嚴重損害。
針對預繳式消費的風險,龔靜儀表示,不同國家及地區對預繳式服務合約有設立不同保障。如美國紐約州規定,健體會的預繳式服務合約最長為期36個月,每年服務費不可超過3,600美元(即約2.8萬港元),消費者可因健康理由終止合約及申請退款;加拿大安大略省則規定有關體育、健身、武術及舞蹈等的個人發展服務合約僅可為期一年,並須設有分期付款選項,而該選項最多只可收取25%溢價。
龔靜儀提出,本港應考慮訂立新規,降低預繳式消費風險,如設合約期及預繳金額上限,容許消費者在特定理由下終止合約;於每項預繳式服務合約交易中徵收定額費用,設立賠償基金;開立信託專戶提供履約保障;成立專責部門處理消費者權益問題,或加強消委會的職能;設立預繳式收費商戶審批機制,訂立嚴謹的「合規推廣」法律要求。
【區議員促政府組跨部門小組解決美容業積弊】
北區區議員、規管預繳式消費大聯盟召集人姚銘批評美容業玩「擦邊球」的情況確實存在,受害者的經濟損失甚者可能達到數萬港元。他呼籲政府成立跨部門專案小組,調查違規機構並協助苦主追討。長遠來講,姚銘還建議政府盡快完善預繳式消費這種模式的相關條例,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當然,在呼籲加強立法監管的同時,面對預繳式消費,作為消費者也要多留個心眼,避免落入陷阱。北區區議員、規管預繳式消費大聯盟總幹事吳耀祖提醒市民,遇到預繳的消費模式,一要留意金額,金額過大則要再三考慮,並核實自己真實的需求;二要保留合約及收據,以防日後發生糾紛卻沒有有力證據。

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維權路上處處碰壁。美容業界代表如何評價同業的經營手法?海關、消委會等部門會怎樣處理相關個案?未來又該通過什麼方式,完善法律法規,保障消費者權益?點新聞將持續關注,討論應該如何斬斷香港美容業界「假搬遷、真結業、賣豬仔」的灰色產業鍊,還市民安心消費的良好環境。
(點新聞記者陳子萌、王俊傑報道,視頻攝製:任青、羅平,旁述:華安)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