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從鍾崇鑫和張淑英的愛情故事看兩岸血脈相連的紐帶

文/關品方

筆者今天介紹抗日戰爭英烈鍾崇鑫(1905-1937)在南京保衛戰中壯烈犧牲的故事。鍾崇鑫生於重慶市榮昌區,1922年考入成都大學法律系,4年後畢業,投筆從戎進入黃埔軍校,第六期工兵隊學員,1929年畢業,從此開始軍旅生涯。

鍾崇鑫加入國民革命軍,軍銜中校,任第71軍第87師第259旅參謀主任。1935年,他與張淑英(福建省漳州市)相識並結婚。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妻子送丈夫奔赴戰場,保家衛國。鍾崇鑫投身八一三淞滬會戰後,奉命轉進,參加南京保衛戰。12月11日,他在南京雨花台陣地為國捐軀,終年32歲。當年張淑英16歲。

張淑英念念不忘丈夫,經歷了漫長的尋找和等待,到1944年,她才得知鍾崇鑫已經犧牲的消息。她娘家人在解放前隨蔣介石去了台灣,但她堅持留守大陸。2014年,93歲的她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前往台灣祭奠先夫,實現了她與鍾崇鑫陰陽相隔77年後、當年離別時許下「一定要再相見」的承諾。

11年前(2014年)張淑英赴台祭夫。她和鍾崇鑫的愛情事跡當年在海峽兩岸有廣泛報道。鍾崇鑫的靈位供奉在台北國民革命忠烈祠。張淑英的生平故事被廣泛傳播,感動了許多人。他們兩人的傳奇際遇和轟烈愛情,令人動容。

鍾崇鑫是千千萬萬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中國軍人。他的一生體現了為國犧牲的英雄主義,也反映了戰爭年代的苦難與中國人民的強韌。他的故事,通過妻子張淑英尋找先夫的堅持,得以流傳後世,是激勵後人盡忠報國的寶貴遺產。

筆者今天為什麼要談到鍾崇鑫和張淑英?那是因為賴清德最近發表的言論顛倒黑白,認賊作父,令人不齒。他最近大放厥詞,聲稱「亞太地區應該由日本領導,台灣應該親近日本、服從日本、追隨日本」。他妄言「台灣應該北上(依賴日本)抗中」。言下之意,他竟認為「自己是日本人」,等於承認「自己是遺留在台灣的日本皇民後裔」。他的言論和行徑,如今已坐實是漢奸叛徒賣國賊。筆者估計,如果他冥頑不靈,一條路走到黑,他最終或將會在國家的軍事法庭上被審判並處以極刑。不如此,無以面對鍾崇鑫這樣千千萬萬為國捐軀的中國軍人。

鍾崇鑫是中國國民革命軍的抗日英烈。雖然他並非中國共產黨成員,但內地官方媒體對鍾崇鑫這樣的抗日英烈持肯定和讚揚的態度。鍾崇鑫在南京保衛戰中英勇犧牲,體現了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的堅定決心和不屈精神,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跨越黨派的,值得兩岸共同紀念和學習。中國共產黨一貫強調中華民族的團結,共同抵禦外侮的歷史,反映偉大的抗戰精神。在抗日戰爭期間,無論是國共合作的前敵戰場還是中共領導的敵後戰場,無數中華兒女為了民族獨立和解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因此,中國共產黨對所有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英烈都給予高度評價和深切緬懷。

鍾崇鑫投筆從戎為國犧牲的事跡,張淑英對他終生不渝的堅貞愛情,在海峽兩岸自從2014年以來一直被廣泛傳播,令人津津樂道。關於他們的傳奇際遇、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對國家的無限忠誠,膾炙人口。當年93歲的張淑英在得知鍾崇鑫靈位供奉於台北國民革命忠烈祠後,專程前往台灣祭奠先夫。這一舉動感動了無數人,彰顯了鍾崇鑫作為抗日英烈的歷史地位。他的犧牲和貢獻有代表性,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和驕傲,值得兩岸民眾永遠銘記。

蔣介石作為中國國民黨總裁和國民政府最高領導人,在抗日戰爭期間擔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他領導下的國民政府組織和指揮了多次重大戰役,對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蔣介石對於在抗戰中表現出色的將士給予高度評價和表彰,對抗日英烈秉持敬仰、肯定和讚賞的態度。為了表彰和紀念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將士以激勵軍民士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建於台北的國民革命忠烈祠供奉包括鍾崇鑫在內的有名有姓的千千萬萬民族英烈。他們的犧牲和貢獻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根源。

當年南京保衛戰失敗,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殘暴的日軍隨即進行大屠殺,隨後的兩周之內在南京總共殺害來不及逃離的中國同胞超過30萬人。民族的血海深仇,未敢或忘。如今台灣賴清德已被定義為中華民族的逆子孽障,漢奸叛徒,親美媚日,恬不知恥,數典忘祖,令人髮指。他應該在國民革命忠烈祠前面長跪不起,深刻懺悔,認罪認罰。這是民族大義。筆者認為,在大是大非面前,台灣民眾應拒絕騎牆,不可被洗腦,不宜犯迷糊。

筆者認為,鍾崇鑫和張淑英是在凜然的民族大義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而且因為家國情懷,堅貞的愛情更為轟烈。1935年,14歲剛從私塾畢業的張淑英經朋友介紹,在福建省漳州市西湖公園認識了30歲的軍人鍾崇鑫。彼時,鍾崇鑫年輕帥氣、英姿颯爽,張淑英靈巧美麗、知書達禮;二人邂逅之後一見鍾情。在雙方父母的促成下,他們走進婚姻殿堂,婚後生活甜蜜異常。鍾崇鑫雖為軍人之身,但從不把部隊的習氣帶回家中,對張淑英貼心呵護,幫忙做家務,無事不包攬。兩人如魚得水,相愛相知,兩邊親家亦互相扶持,患難與共。然而國難當頭,既以身許國,難再許卿。處於動盪離亂的上世紀30年代,鍾崇鑫所屬部隊奉調南京,於是舉家同往。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日寇狂攻上海。12月,日寇迫近南京。鍾崇鑫服從部隊安排,送張淑英和家人經武漢到重慶,行前叮囑張淑英:「阿妹,等我回來。」丈夫一句叮嚀,妻子終身不忘。隨後鍾崇鑫奔赴戰場,於茲一別,便成永訣。

從此張淑英失去了鍾崇鑫的消息,7年後的1944年(23歲),她從鍾崇鑫曾經的戰友處得知噩耗,原來早在7年前的南京保衛戰中,鍾崇鑫已經在雨花台壯烈犧牲。這一消息如晴天霹靂,張淑英整日以淚洗面,鍾母經受不住喪子的打擊,不久後離世。張淑英獨守婆家,執意留下來。期間娘家勸她再嫁,三番四次都被她謝絕。

新中國成立後,張淑英再婚,生下3個孩子。在第二任丈夫離世多年後,1988年(67歲),她將孩子們叫到身前,說出了藏在心底多年的夙願,希望尋訪鍾崇鑫。兒女們決心幫助年邁的母親。雖困難重重,通過僅有的蛛絲馬跡,他們找到南京軍區相關部門,在官方機構和兩岸民間志願者的支持和幫助下,念念不忘終有果報,找到了鍾崇鑫的陣亡日期和地點,確認了鍾崇鑫的牌位供奉在台北國民革命忠烈祠之內。

此時張淑英身體已不大好,她年輕時因傷心過度留下眼疾,左眼球已摘除。2014年11月22日,93歲的張淑英在兒女們和志願者的陪同下,踏上飛往台灣的旅程。次日,她終於見到77年來朝思暮想、魂牽夢繞的丈夫的遺照。她從16歲等到93歲,終於和他再相見。她祭奠他,遙隔77年辛苦路,此時相顧已無言,此刻無聲勝有聲。行文至此,不可無詩。青山肅立悼忠魂,熱血灌澆華夏根。炮火硝煙成舊憶,英名萬古映乾坤。碑前默立祭英靈,浩氣長存歲月情。昔日捐軀逐魑魅,今朝華夏如願興。秋風瑟瑟悼忠賢,赤膽霹靂護篦鈿。戰火紛飛身已隕,豐碑碧血映長天。

鍾崇鑫和張淑英的故事,令筆者潸然動容。他們的愛情跨越了戰爭和時間的考驗。張淑英的深情執着,令人難忘。鍾崇鑫的家國情懷,令人景仰。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從鍾崇鑫和張淑英的愛情故事看兩岸血脈相連的紐帶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