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希煒
香港自1980年代起,製造業大規模北移,轉而發展為以金融、貿易為核心的國際商業樞紐。雖然這一轉型使香港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其中一個地區,但亦種下經濟結構單一、財富分配不均、青年發展空間狹窄的結果。截至2023年的數據,金融服務雖為香港貢獻24.9%的本地生產總值,但卻只為7.3%的就業人口提供工作機會。
近年,人工智能浪潮席捲全球,特區政府開始重視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建設和新型工業的發展,筆者對此深感認同,皆因此舉對香港多元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為了監測產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協助政府制定產業政策和檢視政策成效,我們有必要訂立一套量度香港工業經濟貢獻的評估方法。
工業並非等於製造業 各地統計方法不盡相同
對於「工業」的涵蓋範圍,社會往往誤以為等同於製造業,但製造業實際上只是工業的一部分。參考世界各地經驗,「工業」一詞並無一致的統計標準,但均包括採礦業、製造業和公用事業:
中國 | 美國 | 英國 | 新加坡 | 瑞士 | |
分類名稱 | 工業 | Industrial Production | Production | Goods Producing Industries | Manufactury and Construction |
涵蓋範圍 | 1.採礦業2.製造業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 1.採礦業2.製造業3.公用事業 | 1.採礦業2.製造業3.電力、熱力、燃氣等4.水的收集、處理和供應 | 1.漁農業及採礦業2.製造業3.公用事業4.建造業 | 1.採礦業2.製造業3.能源及水的供應、廢棄物管理4.建造業 |
在統計以外,中國政府提出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的四個主要特點是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高端化是指要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傳統製造業升級轉型。智能化是指要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工廠的建設。綠色化是指利用創新技術,推動工業領域節能減排。融合化是指隨着信息化與工業化、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行業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
因應香港發展需要 訂立工業量度方法
雖然各地並未有明確界定哪些行業屬於「新型工業」,並將其涵蓋在「工業」統計數字之內,但「新型工業」是香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有需要予以監測。相反,採礦業和公用事業雖然均被涵蓋在各地與「工業」相關的統計數字之內,但並非香港需要重點發展和監測的產業。另一方面,自上世紀80年代起,大量香港製造業企業將製造工序外包至內地,並逐步轉型成為進出口企業,這些企業實際上是工業價值鏈中的重要一環。最後,業界普遍認為「出版及包裝活動」應屬傳統工業。
基於上述考慮,筆者參考《香港標準行業分類2.0版》,並利用統計處提供的相關數據,將香港工業劃分為四個組成部分:
一、「製造業」;二、「出版及包裝」;三、「分判製造工序」(此類別是指從事分判製造工序及提供與製造業相關的技術支援服務的進出口貿易公司,不論分判製造工序是否其主要經濟活動。「分判製造工序」是指一項香港機構與中國內地(內地)及其他地區的機構的合約安排,香港機構根據合約將生產工序由香港分判予內地及這些地區進行);四、「新型工業」。
新型工業主要由「研發、設計、測試及環境工程」、「電腦編程、數據及工業互聯網服務(統計處並未有就「工業互聯網」作獨立數據統計,筆者使用「電訊網絡營運」的數據作估算)」,以及「污水處理、廢棄物管理及污染防治活動」所組成。在上述框架下,得出工業於2023年貢獻香港約4.4%的本地生產總值,其中製造業1.0%、出版及包裝0.2%、分判製造工序1.8%,而新型工業則為1.4%。
值得一提的是,從2000年到2023年,「研發、設計、測試及環境工程」的增加價值從33億港元增至133億港元;「電腦編程、數據及工業互聯網服務」的增加價值則從50億港元增至255億港元。儘管如此,兩者於2023年僅合共貢獻香港1.34%的本地生產總值。隨着香港創新科技的加速發展,筆者相信新型工業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存在廣闊的增長空間。
香港生產性服務業支援全球工業 經濟貢獻不容忽視
香港作為全球工業價值鏈的深度參與者,相關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支援本地工業的發展,還助力全球工業的發展。據筆者保守估計,「與工業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於2023年貢獻香港16.2%的本地生產總值,當中主要由進出口及批發業所組成(不包括農產品及與分判製造工序相關的進出口貿易)。以上數字只涵蓋直接相關的部分,而國際上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涵蓋範圍亦沒有統一標準。現代經濟活動錯綜複雜,例如一個工業集團可通過設於香港的金融業分公司進行融資。一些觀點或會認為上述數字被低估,因為未有涵蓋間接支援工業企業的服務業。無論如何,生產性服務業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與新型工業相同,應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