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慧說法|漢字增強中華民族向心力

文/鄭久慧

上周日(18日)筆者收聽香港電台《講東講西》節目討論「中國研究在他國」這一論題,甚有感悟。節目暢談很多近代的外國研究,例如數十年前西方有一派認為,透過與華的雙邊貿易合作,向中國進出口產品,漸漸實現同化,卻沒料到中國自主生產研發能力高,現在變成西方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亦並未如預期那樣跟隨西方那一套。

這令筆者想起節目未提到的重要一點,由於外語普遍都屬於「表音文字」,以語音表注,拼音得聲,念誦得字義,故此芸芸西方關於中國的研究,常忽略了中國漢字增強中華民族向心力的巨大作用,中文乃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方塊「表意文字」,識字從闡明義理開始,字形結構象意,而後才辨別其聲,一字多音不在少數。

正因漢字剝離了聲音,文字與發音互相脫離,變相降低了方言的重要性,方言並不能倚賴注音成字而變成新語言,故此華夏大地未曾因為地域隔阻(例如大山大河這些地理屏障)造成的語言隔閡而分裂成多個小國。反觀歐洲大陸,庇里牛斯山脈是法國與西班牙的天然國界,山中有安道爾自成一隅,而法國東部的阿爾卑斯山亦分割了意、法及法、瑞各國,各國語言近似卻又不同。我國高聳入雲的天然屏障雖不在少數,卻歷經五千年長河的朝代更替、外族侵略、徵討戰亂,皆能走向統一,並持續維持大一統,現在中華民族更是走在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足見漢字在增強民族向心力方面功不可沒!

管理一個國家需要文字,試問缺少卷宗文檔如何有效管治?古往今來,放諸四海,只有識字才能晉身官僚系統,成為統治階級。漢字為中國精英階層建立了基於文字的統一性,大家合一的根本在於這超越了方言與聲音的漢字,古時從全國各地透過科舉選拔的士大夫階級,必定經歷了這個脫離自身方言來學習漢字的過程,全面擺脫了地方主義,歸屬到中華民族的集體主義。

官僚統治階級倚靠漢字維繫,這個統一性是世界其他地方不具備的。中華民族的根在於中國文化,漢字早已塑造了文化的魂,由於方塊字脫離了聲音,令中華文化的向心力遠勝他國,縱觀歷史,中國之所以能在很多次分裂危機中,仍能不斷回歸大一統,就是因為漢字;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如此之強,也是因為漢字。

西方漢學家乃至外國商賈常犯的盲點,就是受限於自身拼音文字的思維框架,忽視了漢字在統一中國的重要角色。西方誤以為將中國視為生意夥伴後,能進行思想輸出,令中國走西方資本主義這條路,事實上這根本不可能,極其量只不過是皮毛的「西學為用」。以漢字為根本構築出全球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始終捍衛「中學為體」,令中國的精英階層無法分裂,亦根本無法投向並融入西方陣營,這就是西方妄圖透過資本主義思潮的滲透、卻無法吸納中國精英的原因。新中國建國後,一代代著名學者歸國報效,就是因為漢字的凝聚力,因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因為血濃於水的家國團結之情。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香港從不缺席。作為國家的橋頭堡,本港現已步上由治及興的道路,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做好「超級代理人」的角色。香港中西文化薈萃,最能兼具中西視角,跳出文化局限,審時度勢。外國人看中國,就像蘇東坡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那樣,究竟是嶺還是峰,均基於地緣政治的利益。而中國人研究自己,「只緣身在此山中」,可能很清楚樹木,或難以跳出來看整個森林,從整個世界的宏觀角度去看中國。港人的優勝之處,在於既通曉西方,熟悉西方的辯證推演及思維框架,可以從「嶺」與「峰」多角度觀察中國,亦能跳出「此山中」,從更高更新更廣闊的角度客觀看中國崛起,分析國家政策、發展軌跡及脈絡走向,為中華復興出一分力。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久慧說法|漢字增強中華民族向心力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