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術
今年訪港旅客數字節節上升,五一黃金周有大約110萬旅客來港,按年增加22%,其中內地旅客增長約20%,非內地旅客更上升了大約30%。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絕對有條件打造為世界級的旅遊之都,昨日(20日)特區政府就宣布會發展9個旅遊熱點項目,包括開放舊油麻地警署、「四山」旅遊等,明言希望在全港提供更多熱點,讓不論是過夜與否的旅客都有更多選項,人氣來,財氣自然就來。的確,要發展經濟,聚「人氣」是先決條件,若特區政府將來能開拓更多旅遊項目,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相信「財氣」亦會跟着來。
9個旅遊熱點項目,各有特色,例如舊油麻地警署開放,肯定是一個火紅項目,不少內地旅客來港,都喜歡到該地打卡,「重演」港產片一幕又一幕經典;又例如舊城中環深度遊,中環在香港發展的歷史,一直都是中心、核心的地區,打造特色社區旅遊,既可讓旅客更好地飽覽中環風光,亦能夠刺激當區消費。
其他旅遊項目,包括「四山」旅遊以至香港工業品牌旅遊等,都是極具特色的項目,值得期待。帶領工作組的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形容,項目共通點是均具香港特色、有新意或新體驗、值得「打卡」,遍布港九新界,體現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特色,預計有關項目有助吸引更多旅客訪港,勢必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則表示,「人氣來,財氣自然就來」,政府沒有硬指標評估推行9個項目後旅客增幅。
疫情過後,不但部分香港市民的消費模式改變了,其實訪港旅客包括內地旅客的習慣亦有所改變,例如在疫情前,他們偏好來港購物,但隨着不少奢侈品牌在內地也容易買到,其實旅客也無必要在香港「血拚」;內地旅客來港,不少都開始着重文化、生態體驗,所以香港亦要識變應變求變,調整吸客方針,更好順應市場需求。
近年,旅客「窮遊」成為社會一個討論課題,筆者認為,來港旅客不是沒有購買力,而是未有釋放更多購買力,減少了購買貴價品、奢侈品等,不等於不會花錢,關鍵在於,香港有沒有吸引到他們出手購買的特色產品或IP產品。同樣道理,旅客來港光顧食肆,亦有部分食肆經常大排長龍,香港各界要做的就是改變、改革,吸引更多「顧客+旅客」。
從非內地旅客在過去一段時間的增幅可見,香港仍然是各地旅客出遊的熱門地,但我們總不能「一招鮮吃遍天」,以往成功的經營模式,不一定能持續到現在以至將來;特區政府可以主動、多規劃路線,旅遊業界亦能多動腦筋,多花心思吸引旅客。有一點是不變的,乃是香港作為中西文化薈萃的地方,放眼世界,實屬罕見,我們要善用香港優勢,亦要在傳統上變出新意,以滿足不同喜好、需求的旅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