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香港交通基建再現「貼地創新」!運輸署今年啟動全港行人過路處電子發聲裝置換新計劃,首階段將在深水埗、油尖旺等視障人士密集區域推行,目前已完成27個路口安裝,為市民送上了一份貼心的「安全禮」,展現城市治理對「人的需求」的深度關照。
目前,香港舊的行人過路發聲裝置大多服役超過20年,近年因故障率上升影響使用。新一代裝置新增5大實用功能,對視力障礙群體尤為友好。新增的發光組件、摸讀地圖和語音位置提示,讓視障人士輕鬆定位過路處及周邊街道環境布局;非接觸式行人過路按鍵,防疫又便捷;還有靈活聲量調節功能,視障人士夜間過馬路時,可藉助專用無線裝置或「香港出行易」APP,將裝置音量臨時提高5分貝,令出行更安全。
從ESG理念審視,運輸署此項民生工程蘊含深層城市治理智慧。在社會共融層面,新裝置將無障礙設施從「基礎配備」升級為「智能輔助」,體現對殘障群體「看得見的尊重」。它不僅解決「過路難」的功能性問題,更通過三語導航、遠程操控等細節,讓視障人士在複雜城市環境中獲得「主動出行」的能力,推動殘障群體在公共空間中的平等參與。這不單是設施的升級,更是社會包容性的實質性進步。
治理效能方面,運輸署積極傾聽民意,聯合相關機構推進裝置更新與無線裝置派發工作,展現出高效、負責的治理能力。從舊設備故障率數據分析到新功能的場景化設計,體現「數據驅動+跨界協作」的治理智慧,展現公共資源分配的精準與負責。從環境永續角度來看,新裝置的「長壽命設計」降低更換頻率,從源頭減少電子垃圾的產生,契合全球綠色基建趨勢。這種「少更換、多耐用」的設計思維,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城市基礎設施的生命周期管理,讓環境保護不再局限於口號,而是落實到每一件公共設備的細節之中。
這項創新不僅是一次設施升級,更是香港向「無障礙共融城市」邁進的標誌 —— 當每個細節都能展現對弱勢群體的體諒,當科技主動適應人的多樣需求,這座城市的未來,必將讓更多人感受到「腳下的溫度」。
(點新聞實習記者張雨辰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