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大賽推介官|從鄉野調研到公益營銷 用行動詮釋可持續發展

【點新聞報道】由香港國際ESG研究院主辦的「2025首屆國際青少年ESG大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作品徵集。大賽組委會邀請了眾多來自全球各地的青少年作為大賽的媒介推介官,分享他們對ESG理念的獨特見解與實踐經歷。來自上海浦東新區進才北校的王思迪(Cindy)便是其中一員。

王思迪作為上海浦東新區進才北校的初三學生,始終以探索者的姿態擁抱世界,用行動丈量ESG理念的深度。此次擔任ESG大賽媒介推介官,她希望透過分享五年間的研學實踐,讓更多同齡人看見青少年參與可持續發展的無限可能。

點新聞:能否分享你與ESG結緣的關鍵經歷?

王思迪:2020年的鄉野研學夏令營是我與ESG的初遇。當時我們以「菜場」為課堂,走訪村鎮集市調研農產品供需,分析小微商戶生存邏輯。在公共衞生管理課題中,我們又化身「社區觀察員」,設計問卷走訪農村家庭,甚至為當地量身定制簡易垃圾分類宣傳方案。當看到自己設計的標語貼在村口公告欄時,我突然意識到: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能透過具體行動觸碰的現實。團隊協作中,我們學會用數據解讀現象、用方案回應問題,這些能力讓課本知識真正「活」了起來。

點新聞:公益實踐如何讓你對ESG有了新認知?

王思迪:2022年加入ESG公益領袖培養計劃後,我參與了「夢工坊咖啡吧」助力項目。這家由唐氏綜合症和自閉症青年主理的咖啡館,在疫情下面臨經營困境。我們連續三周蹲點觀察,用鏡頭記錄咖啡師們研磨豆子時專注的神情、拉花失敗後又重新嘗試的堅持,那些對生活的熱愛透過鏡頭直擊人心。為了設計線上推廣方案,我們反覆打磨短視頻腳本,向行業導師請教私域運營策略,最終推出的「一杯咖啡的溫度」主題傳播計劃,讓咖啡館單月客流量提升30%。這段經歷顛覆了我對公益的認知—真正的支持不是單向的施舍,而是用專業視角發現需求,用創新方式搭建理解的橋樑。

在王思迪眼中,ESG研學是突破課本邊界的成長實驗室。無論是鄉村振興一線的調研、公益項目的全流程操盤,還是社會治理議題的深度參與,每一次實踐都是與真實世界的對話:用腳步丈量山川湖海的生態脈絡,用好奇心拆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用團隊智慧回應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時代命題。

(實習記者張雨辰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ESG大賽推介官|從鄉野調研到公益營銷 用行動詮釋可持續發展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