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體系優勢決勝 揭秘巴基斯坦空戰擊敗印度之謎

文/關品方

巴基斯坦在空戰中打敗印度(2025年5月7日),其戰略意義可以和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6日)相提並論。是什麼原因?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戰略戰術的系統性已經發生質變。81年前,關鍵是三維空間的立體戰,主要靠海軍陸戰隊搶灘。現時的關鍵是電子信息戰,衛星定位快而準,充分發揮戰機AI應用技術的性能。一句話,體系化的作戰能力。

巴基斯坦構建了以中國ZDK-03預警機為核心的「空戰雲」系統,通過Link-17數據鏈,實現多平台信息實時共享。這樣做,決策效率比依賴語音通信的印軍快30%以上。巴軍的KREED-2電子對抗系統,有效壓制了印軍「陣風」戰機的SPECTRA套件,創新採用了「A鎖B射C導(鎖定目標、進行射擊、在線追蹤)」的戰術,實現「未察覺即被擊落」的非對稱優勢。交戰雙方根本不在同一層次。

軍情網媒披露,巴方的飛行員有素質優勢,年均飛行經驗240小時,接受「北約標準」(「中國標準」沒公開)訓練,包括美國「魔鬼科目」,「金頭盔」考核失誤率超過5%即停飛,藉此打造了一支精英空軍部隊。印方的飛行員年均飛行經驗只有120小時。據報,2024年印軍有47名前線作戰飛行員因不滿待遇而流失,操作失誤率較高,或和士氣有關。

巴方的裝備本土化率高,因此供應鏈有韌性。背後有強大的「友邦」支持,不用多說,舉世皆知。JF-17 Block 3已實現85%本土化生產,戰損補充效率遠超「元零部配組件」大量依賴進口的印方。

筆者最近初次了解到,原來巴軍的分布式孔徑系統(EODAS)與頭盔瞄準具,在格鬥中多次反殺「陣風」,是因為能夠超快地進行「A鎖B射C導」的一套戰鬥程序。

此外還有:巴方有320枚彈頭形成戰略威懾,「友邦」按合同穩定供應備件。俄羅斯因為俄烏戰事吃緊,近年已暫停對印方的R-77導彈供應,印軍部分戰機因為沒有掛彈被迫停飛,升空也沒用。

過去10多天有大量軍事分析,大致認為印度的軍事系統暴露了結構性短板:印度空軍裝備「碎片化」。「陣風」、「蘇-30MKI」等多國裝備數據鏈互不相通,法製戰機與俄製預警機無法聯動,實戰中體系割裂。同時後勤低效、出勤高危的問題相當突出。蘇-30MKI出勤率僅55%,平均每10萬飛行小時墜機2.8次,遠低於巴方空軍的78%完好率。此外,印軍須兼顧中印邊境,只有76%兵力部署在巴軍前敵方向。巴軍則集中優勢兵力,近乎100%用於對印作戰方向,集中度高,形成壓制。

更根本的是,多年來中國為巴基斯坦提供從裝備到衛星偵察的全產業鏈支持,中巴經濟走廊保障戰時物資通道。美國也有軍售給巴基斯坦,通過土耳其(中間商)升級巴方擁有的F-16,技術上可謂知己知彼。印度的戰鬥裝備是雜牌軍,到處採購,沒有統一的系統支撐。俄羅斯近年暫停對印度的軍售交付,削弱了印度的空中戰力。

總而言之,巴基斯坦在空戰中大勝印度,是體系作戰(最關鍵)、人員素質、裝備供應、對手短板、地緣政治(印度注意力分散)等多種因素綜合互動作用的結果。

《孫子兵法》:「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對於國家為什麼重要?因為關係到人民生死和國家存亡,是大件事,必須以審慎的態度進行戰略規劃。印度總理莫迪一時疏忽,沒有事先問DeepSeek,現在已深陷「deepsh*t」。

還有,巴軍只是出動了殲-10C。殲-10系列戰鬥機的中國標準,被定義為第三代戰鬥機。中國的戰鬥機代際劃分標準,主要是參考技術特徵和作戰能力。殲-10具備現代化航空電子設備,有先進的雷達系統,擁有一定的隱身能力。這些特徵符合中國對三代機的定義。究竟是三代半還是四代早期?其實無關宏旨。關鍵是打得贏就足夠;等同賽馬,出中駟可以贏下駟就得。

現時西方國家的標準,通常將戰鬥機分為四代或五代。第三代戰鬥機在國際上通常指美國的F-15和F-16的舊式機型。殲-10在超視距作戰能力和多用途性能方面,已可和西方第四代戰鬥機匹敵。因此,殲-10戰鬥機長期在國際上被視為三代半或「四代早期」而已。

殲-10歷經改進後,現時的型號是殲-10C,已提升了雷達偵測、電子作戰和隱身追蹤的能力,但一直未有機會在實戰中演示,如今一舉成名天下知。

問題是中國最近披露了新機型殲-40,那已是第六代戰鬥機,實現彎道超車。殲-40由中國自主研發,其設計理念和技術特點體現了對未來空戰系統性環境的適應和創新,主要是隱身性能、航電系統、武器系統和綜合性能(主要是速度,包括翻滾、俯衝和爬升)。

在隱身性能方面:殲-40採用新型複合材料和先進的隱身技術,降低了雷達反射面積和紅外線特徵(其隱身性能可能已超越美國的B-2隱身轟炸機)。

在航電系統方面:殲-40配備先進的傳感器和新一代相控(Phased Array Radar)雷達,提升了信息獲取和態勢感知的能力。

在武器系統方面:殲-40可以搭載激光武器等新型裝備,增強作戰效能(核彈頭已不在話下)。

在綜合性能方面:殲-40的機動性表現在速度,優化的機身設計和全新的太行發動機,使其具備高速飛行和高度應變能力。

什麼是太行發動機?那是渦扇-10發動機,中國自主研製的大推力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有自主知識產權。它於1987年立項,2006年定型,2010年批量生產,已經大範圍裝備了部隊(不只是空軍)。太行發動機的加力推力在13.5噸左右,涵道比接近0.76,在戰鬥機之中,已裝備到殲-10、殲-11和殲-16,現在還包括殲-40。

那麼,什麼是涵道比?為什麼越大越好?涵道比是指外涵道的空氣流量與內涵道的空氣流量的比例。內涵道空氣在燃燒室與燃料混合燃燒,推動渦輪旋轉做功(work,是物理學的定義),最後由尾噴管流出。外涵道空氣通過圍繞核心機的環形通道流過,與內涵道流出的燃氣混合之後排出,不參與燃燒。增大涵道比,可以降低排氣速度,提高推進效率,降低耗油率。高涵道比可以增加發動機的體積和重量,又可以降低積重比。最後,外涵道氣流較多,能夠降低排氣速度,從而減少噪音。總而言之,涵道比越大越好。

筆者不打算談太多設計技術和軍事技術的應用問題。現在全球高度關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實戰能力(不單只是空軍)。這也是為什麼特朗普急於來到北京,直接與我國面談一切。其他事情,筆者如有發現,以後再說。

相關閱讀:

印巴逾百戰機激鬥1小時 英媒: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空戰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體系優勢決勝 揭秘巴基斯坦空戰擊敗印度之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