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立夏之後,香港即將颱風季,天文台預測2025年將有5至8個熱帶氣旋影響本港,較強颱風發生概率顯著提升,在狂風過境時,鐵路沿綫樹木極易倒塌威脅行車安全。面對升級的氣象挑戰,港鐵早在2023年將自主研發的「樹木監察系統」應用於輕鐵網絡。這套系統通過光學雷達與AI分析構建樹木三維檔案,截至2025年5月已發出超600次風險預警,成為應對極端天氣的「硬核武器」。
該系統安裝於兩架輕鐵之上,在日常載客行駛時,車頂光學雷達會自動採集沿綫樹木高度、形態及與行駛範圍的距離數據。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判斷樹木是否存在侵入行駛範圍的風險,一旦風險達到預設閾值,系統立即發出預警。同時,輕鐵車頭的攝錄鏡頭會拍攝實景影像,與雷達數據相互補充,讓樹木情況的監測更加精準,助力樹木管理團隊提前掌握樹木生長對輕鐵營運的潛在威脅,合理安排修剪工作,在颱風等惡劣天氣前排除隱患,大幅減少列車延誤,讓市民出行更準時、更安心。
從ESG視角審視,這套系統蘊含多重價值。在環境層面,它透過提前預警和精準干預,避免樹木倒塌對周邊生態的破壞,減少了鐵路設施維修帶來的資源消耗,實現了對自然環境的溫柔守護。在社會層面,它為市民出行築牢安全防線,降低了颱風等惡劣天氣下的行車風險,同時透過減少延誤提升了公共交通的可靠性,吸引更多人選擇綠色出行,間接緩解了交通擁堵和尾氣排放問題,讓城市生活更具溫度。而從企業管理角度看,港鐵主動擁抱科技,以「數據預判+人工評估」模式創新風險管理機制,展現了應對營運挑戰的前瞻思維和責任擔當,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管理效能,更贏得了公眾信任,為行業樹立了創新治理的典範。
港鐵「樹木監察系統」的實踐,是科技與責任碰撞出的火花。它不僅是應對極端天氣的技術創新,更是ESG理念在城市交通領域的生動詮釋—以環境友好為底色,以社會福祉為導向,以治理創新為動力,在守護市民出行路的同時,實現企業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點新聞實習記者張雨辰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