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民進黨當局為何要「消滅」漢族

文/疾言

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又有「奇葩」之舉。最近島內行政機構官綱介紹族群情況的內容改為「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2.6%為原住民族群,另外來人口佔1.2%,其餘人口佔96.2%」。

這段文字讓許多台灣民眾百思不得其解:「96.2%的人口」是什麼人口?為何這佔多數的人口反而變成「其餘人口」?其實,看一下修改之的內容就知道了:「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組成以漢人為最大族群,佔總人口96.4%」。原來這「96.2%的人口」是漢族。

為什麼民進黨當局要多此一舉搞如此不倫不類的修改?其解釋是「漢番兩大族群壁壘分明的族群論述,恐不利於消除種族歧視以及形塑族群平權」。然而,如今只介紹原住民族群,卻「消滅」了漢族,難道不是另一種歧視嗎?所謂「歧視」之說,不過是民進黨當局的藉口,其本質是「去中國化」的「台獨」行徑。

民進黨奉行「台獨」黨綱,通過「去中國化」切斷與大陸的政治、歷史、文化連結是其執政的主要目的之一。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首次上台執政後便開始大搞「正名」,企圖把所有有「中國」字樣的政府機構名稱都改為「台灣」;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上台繼續後繼實施「去中國化」,包括在教育領域推行「台獨」課綱、取消遙祭南京中山陵、不紀念「光復節」、拆除蔣介石銅像、取消遙祭黃帝陵等。

去年民進黨賴清德上台後,「去中國化」仍是其主要任務,但相較於陳水扁、蔡英文政府,賴清德政府的「去中國化」行徑已經深入到政府制度及官方內容,除了最近賴當局官綱介紹島內族群情況「消滅」了漢族,去年還以南投縣前議員史雪燕沒有放棄「中國國籍」為由解除其公職,這樣的做法顯然不合理。

島內相關法律具有「一中」精神,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史雪燕無需放棄「中國國籍」。此外,她已於2007年放棄大陸戶籍,符合擔任島內公職的資格,而且她已於2022年12月25日任期屆滿後卸任。賴當局「秋後算賬」,無非是企圖營造「兩岸互不隸屬」、「兩岸是兩個國家」的氛圍,說穿了,就是要搞「法理台獨」。

「台獨」立場鮮明的賴清德執政這一年來,多次叫囂「兩岸互不隸屬」,近月還公然把大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炮製「17項策略」全面嚴管兩岸交流,最近甚至傳出台灣方面要處置支持兩岸交流的台灣藝人,還恐嚇台灣民眾不要去大陸參加海峽論壇,要求台灣師生不要參加大陸的交流活動。由此可見,賴當局阻撓兩岸交流、推動「台獨」的力度更甚。但兩岸交流、往來,早已成為台灣民眾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的一部分,賴當局破壞兩岸關係,拒絕恢復兩岸旅遊往來,嚴重損害島內業界利益。島內民調顯示,逾八成人對賴清德施政不滿,當中尤以其兩岸政策引發的民怨最大。可見賴清德的「台獨」路線與島內主流民意相違背,不得人心。

相關閱讀:

(有片)日月譚天|賴清德倒行逆施「三宗罪」 讓島內民眾怒不可遏!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新聞

兩岸觀察|民進黨當局為何要「消滅」漢族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