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有片)專訪|《魔笛》導演鄒爽:保持開放心態 歌劇便屬於每一個人

【點新聞報道】18世紀末,莫扎特帶病寫下人生中最後一部歌劇《魔笛》,百年之後,想必他未曾料到自己將成為故事中的一員站上舞台,而故事中的巨龍將化作一列飛馳的列車,由他搭建起的魔幻世界也將在現實與夢境之間不斷穿梭。5月15日至18日,這部傳唱百年的經典歌劇將以全新面貌走入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帶領觀眾從東方哲學的視角,開啟一場充滿魔幻色彩的音樂之旅。近日,點新聞與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改編版《魔笛》導演鄒爽對話,帶你一起了解這部奇幻之作。

《魔笛》導演鄒爽接受點新聞專訪。(點新聞記者攝)

巨龍化作列車 《魔笛》現代世界的再演繹

《魔笛》是莫扎特晚年的經典之作,也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後一部歌劇。數百年間,不同版本的《魔笛》對主人公的詮釋各有千秋,而導演鄒爽則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充滿現代都市氣息的地鐵站,重新詮釋這一經典。

新版《魔笛》的故事從一個人來人往的地鐵站開始。(點新聞記者攝)

故事發生在一個人來人往的地鐵站,一對夫婦因生活瑣事在地鐵站發生爭執,在情感糾葛達到頂點時,女主人公選擇離開,男主人公則經歷一場奇幻巨變——地鐵站瞬間變幻為一個魔幻的三維空間,猶如夢境世界;原作中的巨龍化為火車,而男主人公則彷彿化身一位旅者,那些他曾遇到過的似曾相識的角色,均成為他尋找真理過程中的見證者。

提及這次改編,鄒爽介紹,她的靈感源於在香港開會時候的觀察。「我希望將東方現代都市的色彩融入這部西方經典,讓香港及全球觀眾都能產生情感共鳴。地鐵站是香港生活的最佳寫照,這裏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與方向。這種快節奏、多元交匯的場景,讓我覺得是詮釋《魔笛》的理想舞台。」鄒爽坦言,「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改編,讓觀眾感受到身份的轉換與自我救贖的旅程。每個角色、每段音樂,都是引導觀眾探索真理的教科書。」

地鐵站靈感是香港生活的真實寫照,全世界的人在這裏交匯,最終去往自己生活的各個站點。(點新聞記者攝)
鄒爽形容《魔笛》是一部充滿魔幻色彩的音樂奇幻之旅。(點新聞記者攝)

打破時空枷鎖  讓「魔笛」與「莫扎特」登上舞台

「魔笛」是歌劇中的重要線索,也是故事的精神核心;而莫扎特,這位天才創作者兼叛逆音樂家,前者是抽象的存在,而後者已經成為被世人追念的歷史人物。在這部歌劇中,導演卻大膽創新,將兩者同時搬上舞台。

「莫札特」成為《魔笛》故事中的一員。(點新聞記者攝)

故事中男主人公塔米諾(Tamino)是一位普通的音樂家,他着迷於莫扎特,繼而魔笛在他的夢中出現。次日,他穿上莫扎特的衣服,趕往節奏飛速的地鐵站,開啟自己流浪藝人的角色,彈奏吉他。此時,莫扎特的衣服既是男主人公作為音樂家身份的象徵,也是莫扎特穿越時空的再次歸來。當地鐵站發生巨變,男主人公置身魔幻夢境,此時莫扎特的形象已經轉變為六位小精靈,「我們希望可以藉助這種方式,表達對莫扎特的精神及才華的致敬與傳承。」鄒爽說道。

男主角塔米諾由墨西哥裔德國男高音Andrés Moreno García出演。(點新聞記者攝)

至於魔笛,鄒爽則認為它更像是一把鑰匙,「『魔笛』看似是一隻笛子,但它也是個體的一部分。透過魔笛,男主人公打開不同的通道,尋找不同的真理。」鄒爽還分享屬於她和「魔笛」的一次奇幻經歷,「我和舞美設計之前去加德滿都創作旅行,希望尋找創作歌劇的靈感。當時我們遇到一位音樂藝人,他的包裏揣了很多笛子,並追趕要賣給我們。」鄒爽笑着說,「當時我就跟舞美設計說,你必須要把這把『魔笛』買下來,以後我們肯定會創作一部《魔笛》。」如今,一切成真,《魔笛》改編歸來,而台上現身的「魔笛」正是鄒爽和同事從加德滿都帶回來的笛子。「這一些都充滿一種神秘的感覺,正如歌劇中的魔笛,我們也希望它是一種神秘的象徵。」

符號化「正義」「欲望」 東方哲學下的「非二元對立」敘事

「和西方哲學不同,我們希望在這部歌劇中傳達屬於東方哲學下的『非二元對立』敘事。」鄒爽說,「東方人對未知及神秘往往有很具象的呈現,寺廟供香、朝拜祈福等等,這些其實都反映我們在探索至高至聖的表達上有很強烈的嚮往。」

夜后(Queen of the Night)。(點新聞記者攝)

來到《魔笛》,這裏沒有絕對的正義與邪惡、黑暗與光明,一切道具都只是個體的化身和抽象的表達。鄒爽解釋,男主人公手中的笛子帶領他尋找真相,而笛子亦是他作為個體的象徵,對正義和勇氣的追求;而他的同伴巴巴基諾(Papageno)手持的鐘琴亦是一種象徵——欲望。「巴巴基諾是一個接地氣的人,他喜歡喝啤酒,每次當他喝了一點啤酒,就會發現鐘琴的調音就會不一樣。當他等不到愛人時,他的酒越喝越多,樂器『越裝越滿』,於是彈出屬於他的最知名的詠嘆調,最終等來了他的愛人。」鄒爽說。

故事的另外兩個難以忽視的角色,當屬「夜后(Queen of the Night)」與「薩拉斯妥(Sarastro)」。歌劇中,夜后象徵月亮,手杖上有一把月亮形的彎刀;而薩拉斯妥手杖上則是太陽。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似乎在此刻具象化。不過,鄒爽卻對此表示,故事中並沒有那麼多關於二元對立的表達,更傾向是一種二元融合。「夜后的兩段詠嘆調其實非常符號化,代表的是一種非常衝動、放射性的能量;而薩拉斯妥則是平靜的、溫和的。」鄒爽說,「最後一幕夜后在光明的照耀下雖然降服,但這種降服也是二元能量的一種融合。當太陽放回月亮刀上的時候,世界恢復了平靜,二者與此同時脫離宮殿,留下的只有台前我們這些世人。」

「這也是為什麼,在這一版本中,夜后和薩拉斯妥是唯一沒有出現在地鐵站裏的人物,因為他們是高於我們的存在,這也是我們希望傳遞的一種思考。」鄒爽表示。

歌劇屬於每一個人 「打瞌睡」和作品價值不成正比

對於不少人來說,歌劇是一種高雅的存在。「對於現代觀眾來說,認為歌劇是高雅的,這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意味着他們擁有要去探索的欲望。」鄒爽說,「不過,我始終認為歌劇屬於每一個人,無論你是老人還是小孩,你買的是高價票還是低價票,只要你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去看待歌劇,那麼歌劇的大門就始終向你敞開。」

今次新版《魔笛》集結國際知名製作團隊。(點新聞記者攝)
今次新版《魔笛》集結國際知名製作團隊。(點新聞記者攝)

在如今短視頻盛行的時代,很多人已經適應這種「快餐式」內容消費。「我認為短視頻沒什麼不好,只是一種媒介的更替。很多人適應了短視頻的節奏,走到劇院會昏昏欲睡。但我認為睡覺一點問題都沒有,我自己也經常在觀看演出時睡覺,但是如果你睡醒之後還是覺得這個東西特別好,那就證明你來值了。」鄒爽說,「因為你的睡意和你真正從中得到的營養,並不成正比。不是說你睡着了,這就不是一場好戲。」

面對年輕人觀眾,鄒爽認為,任何一個藝術家都可以去做流行的東西,但是接近年輕人,並不一定要穿現代的衣服,而是創作意圖要和現代觀眾融合。「過去我不愛劇透,現在我覺得就應該劇透,引導觀眾有走入劇院的欲望。」鄒爽說,「我始終認為歌劇是音樂、舞台與敘事的完美結合,我和團隊都希望能將歌劇的多種元素一直延續流傳下去,讓它擁有新的生命;而觀眾在觀看作品的時候,能夠感受音樂、汲取比故事本身更多的東西。」

《魔笛2025》

演出日期及時間

  • 5月15日:晚上7時30分
  • 5月16日:晚上7時30分
  • 5月17日:晚上7時30分
  • 5月18日:下午3時

票價:1,280 / 1,080 / 880 / 680 / 480 / 280港元

*購買連結

(點新聞記者孙梦璐報道,視頻拍攝:Sunny、鄔茜;剪輯:鄔茜)

相關閱讀:

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5·15起香港首演 東西結合打造超現實魔幻之旅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專訪|《魔笛》導演鄒爽:保持開放心態 歌劇便屬於每一個人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