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本港的士業界與網約車矛盾持續升級,除Uber外,「高德打車」及「滴滴出行」先後推出網約私家車服務。當局正在檢視立法規管網約車平台,以求確保自由市場能夠在法治的框架內為各持份者達致一個合理的生態平衡點,同時,能夠與時俱進,最大限度地確保市民出行的便捷化市場化。正正因為網約車已經成為新經濟形態下的一個必然選擇,市區的士牌價已由去年4月的329萬元大跌至今年4月底的240萬元,若按最高位來723萬來說,巿值更蒸發近7成。
據悉,的士車行車主協會昨日致函行政長官李家超,表達對近期網約車市場動態及其對合法的士營運影響的深切關切。該協會過去亦多次反映業界困境,甚至不惜發動不得民心的工業行動來表達他們維護自身權益的決心,亦因此,對當局需要兼顧新經濟發展平衡社會各界訴求的折中取態「感到無比絕望」。協會再度揚言,要求政府採取斷然措施保障其合法權益,否則將不得不採取進一步行動,「捍衛生存權利」。
「高德打車」去年5月進軍香港,之後更提供「白牌車」網約服務,結果引起的士業界強烈不滿。就此,當局與業界舉行連番會議,並達成折中的解決方案,鼓勵的士業界積極順應新時代變化,註冊登記網約車服務,營造和諧的競爭環境。的士車隊(網約車隊)由於的士經營者份屬於不同公司,業界為保全自身利益,基本上是各自為政,市面上超過多達5個的士網約車平台APP,如果有一群人同時打車,則需要下載及登錄五個不同平台約車才能成事,顯然難與單一的高德打車等快捷平台競爭。
這其中已經集中反映出的士業界內部只顧及自身利益的最大缺陷,這也是業界面對網約車競爭的困惑與無奈。
本港自1994年停止簽發新的市區及新界的士車牌,而新的大嶼山的士車牌亦已於1997年最後一次簽發。13年以來全港的士車牌維持18,123個,其中市區的士有15,250個,新界2,823個,大嶼山為50個。數據顯示,全港擁有最多的士車牌的「牌王」獨佔451個市區的士牌和159個新界的士牌,市值逾21億元;數據更顯示這位「牌王」自爆發金融海嘯後,趁低吸納逾百個車牌,至今車牌資產暴漲逾4.4億元。
根據的士聯合交易所2月底的網上資料,全港三大「牌王」,首位擁有451個市區及159個新界的士牌,次位擁有156個市區及74個新界的士牌,第3位則擁有142個市區及54個新界的士牌,該等狀況顯示的士牌照行業已經形成了相當程度的壟斷性局面,而個人亦從中謀取了相當的利潤回報。
的士牌照雖然屬於自由拍賣的市場行為與結果,那麼,其價格的下行也是市場的自由選擇。唯一爭議點在於,當年政府推出牌照拍賣,在某種程度上講是專營形式,而現時若然任由網約車「橫行」,當局就有可能被指責違背承諾,未能盡力保護市場叢林法則。
特區政府現行的士發牌政策會考慮巿民對的士服務的需求、的士業的經營狀況,及的士數目增加對交通情況可能造成的影響等因素,在需要時才會簽發新牌照。對於的士司機而言,當然不希望的士牌價上升,以免車租上漲,但同時又不希望因的士車牌數目增加,吸引更多人入行,加劇行業競爭。當然,就市場機制而言,競投的士牌照是市場行為,牌照價格下跌不能也不應該讓政府兜底。這就如同拍賣市場天價賣出一件明代程華雞缸杯,而後突然從南海沉船打撈出成千上萬的雞缸杯,導致雞缸杯價格暴跌,首個雞缸杯拍得者絕對不應以此控告拍賣行未能盡職維護市場價格。
有鑒於當前業界生態的新舊之爭,政府方面顯然不宜再增發的士牌照,而針對本港的士業的現實,應積極推動的士業界與網約車營辦商合作。其實,只要的士業界能夠與網約車營辦商真誠合作,不單能夠保全自身的利益,而且還能夠進一步擴大業務範圍。始終,的士在安全方面有更大保障。目前主要的問題是的士服務質素屢被詬病,包括價高質次,服務態度惡劣等等。的士業界必須破除專營帶來的「躺贏」心態,矯枉過正,徹底革除行業弊端,吐故納新,與時俱進,作出適應社會變革及社會需求的改革,打破固化利益藩籬,主動擁抱新經濟,融入新經濟,積極應對市場競爭,不再視網約車為「敵人」,而是戰略合作夥伴,攜手改寫業界生態。
與其執着昨日的壟斷專營,不如正視並融入今日變革的市場競爭,畢竟,網絡經濟是大勢所趨,是市民更為便捷的當然選擇。要挾公權力維持專營價格,甚至不惜以工業行動應對市場競爭,都是不可取的幼稚天真的手法。的士牌照價格預期還會跌,這是自由市場的必然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