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記者觀察|廣交會上美國訂單涼了 中國外貿反而更熱了?

廣交會上洶湧的人潮,他們是來自全球的採購大軍。(點新聞記者盧靜怡攝)

【點新聞報道】在廣州舉辦的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剛剛落幕。連續多日採訪廣交會的小記,也終於可以停下腳步,花時間來總結一下這屆廣交會的幾個新鮮變化。

這確實是一屆不一樣的廣交會。美國客商似乎變少了,但來自其它國家的外國客商卻明顯增多了。老外們操着流利中文「砍價」,舉着手機到處拍視頻,成了廣交會上最常見的場景。

海外採購商在了解中國製造的新產品。(點新聞記者盧靜怡攝)

美國採購商去哪了?很多外貿企業都說「他們不來了」。不是沒訂單,而是來了也只能看看,心動又不能行動。回想2018年,中美貿易戰剛爆發時,經營美國市場的中國企業還守着希望,期盼「風暴過去就是晴天」。但今年,美國亂揮關稅大棒,部分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加徵關稅高達245%,達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在廣交會上認真挑選貨品的採購商。(點新聞記者盧靜怡攝)

有企業告訴小記,甚至有美國客戶已經付了款,但因為承擔不了高昂的稅款,只能暫時「棄單保身」。而中國廠商也已經轉身向外看。

向哪裏看?非洲、中東、東南亞,成了新的熱土。

威高醫療的孫小姐說:「美國市場不穩定,東南亞和非洲才是現在最有潛力的市場。」這些地區對醫療耗材的需求處於起步階段,認證門檻相對寬鬆,而中國企業熟練的供應鏈、低成本和快交期,正好可以大顯身手。

武漢曉行天下商貿的外貿員夏天說得更是直白:「我們現在70%的訂單都來自中東和非洲,美國市場只是補充。」

那個遙遠的超級大國,再也不是繞不開的唯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廣交會現場多了很多有意思的現象。

廣交會上的企業代表和採購商談得火熱。(點新聞記者盧靜怡攝)

你很難想像,一個深膚色的外國採購商,站在攤位前,和中國銷售員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討論產品性能,這一幕還不止一次發生,讓在一旁的小記十分恍惚。現在,會中文的海外採購商越來越多,他們不是第一次來中國,甚至有人已經在這裏生活了好幾年,「不靠翻譯,靠自己」。

而更有趣的是,越來越多外國買家喜歡「邊看邊拍」。他們不是隨便拍拍照而已,而是一直舉着手機,一邊走,一邊介紹:「我現在在廣交會,這邊的產品超酷……」彷彿隨時要做一場直播。

在廣交會會場外,成群的外國人拎着大包小包掃貨,走進商場像進了倉庫,一買就是好幾大袋。在會場外,他們同樣熱衷邊走邊拍。

廣交會會場外,大批外國採購商在廣州大小商圈掃貨。(點新聞記者盧靜怡攝)

有採購商為小記解開困惑:原來他們很多外國朋友都對中國相當感興趣,紛紛叮囑他們來廣交會時要多拍視頻、照片。「我的朋友看到中國的物價、餐廳,都覺得羨慕不已。」南非一名採購商說。

特朗普揮舞着關稅大棒,中國則拋出「離境退稅+240小時過境免簽」的歡迎牌。一來二去,世界各國的老外蜂擁而至,而且來了就不想走。

一名外國採購商想摸機器狗的頭。(點新聞記者盧靜怡攝)

這些老外們邊逛邊吃邊購,拍攝的畫面一不小心就打破了西方媒體長期以來的有色濾鏡,向世界展示出更真實更接地氣的中國人生活日常。

本屆廣交會上,機器人人氣很高。一名外國小妹妹想和機器人握手。(點新聞記者盧靜怡攝)

變化就是這樣悄無聲息地發生。誰也沒想到,貿易全球化走到今天,在廣交會上最讓人難忘的,竟然是一部手機和一口普通話。身處廣交會洶湧的人潮中,小記一度恍神,又猛然意識到,我們所有人都正站在一個時代轉折點上。

原來身處歷史轉折點是這樣的感覺。

(點新聞記者盧靜怡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記者觀察|廣交會上美國訂單涼了 中國外貿反而更熱了?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