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興隆
根據統計,五一黃金周首4日,已有逾82.5萬內地旅客訪港,超越去年同期的總人次。這一數字不僅反映香港旅遊業的復甦,更印證了旅客對深度文化體驗的需求日益增長。有調查發現,超過四成受訪者在港首選「生態觀光」類別景點,其中西貢、大澳以及四大遠足徑最受歡迎。其實,北區亦有豐富的自然、文化以及歷史景點,只要加強推廣,也有力吸引更多旅客,一睹地區各種風采。
過去幾日的黃金周,我們不難發現除了傳統的旅遊景點、購物熱點,香港的自然景觀亦出現「迫爆」情況,其中西貢萬宜水庫東壩一帶更是充滿旅客。有傳媒報道,因為不少旅客在附近一帶地方露營,所以衍生了人滿為患、垃圾布滿等問題;有意見認為政府要有生態旅遊的相關政策,甚至研究限制某些地方的人流。
國際青年商會中國香港總會(JCIHK)早前進行了「無處不旅遊」問卷調查,以網上及訪談模式,成功訪問約1246人對香港景點喜好。調查結果發現,大約41.3%海外旅客選擇「生態觀光」,當中77.3%人選擇到西貢遊玩,68.2%人冀造訪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大澳;另外,40.9%人冀遊四大遠足徑,即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港島徑及鳳凰徑。
面對部分自然景點「迫爆」的問題,筆者認為,最好方法是把熱愛生態、文化旅遊的旅客分流,其中北區就是其中一個地方。例如粉嶺流水響,該處湖水清澈,有「天空之鏡」美譽,隨着四季更迭,景觀亦會有所變化。另外,隨着沙頭角的開放,指定旅行團可於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使用沙頭角碼頭,乘船前往荔枝窩、吉澳等鄰近地點遊覽,這也是一片香港獨有的自然、文化風光;又例如可深度遊覽與深圳梧桐山一脈相連、去年才開幕的紅花嶺郊野公園。
值得注意的是,北區蘊藏多處抗戰遺址,例如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以及前身是「香港抗日第一家」羅家大屋的沙頭角抗戰紀念館,均是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重要活動據點。1941年香港淪陷期間,烏蛟騰村曾作為游擊隊基地,村民與戰士共同抵禦日軍侵略,其壯烈事跡透過紀念碑與口述歷史得以流傳。
事實上,北區地處港深邊界,與深圳僅一河之隔,有此地理優勢,更可與內地加強合作,打造「大灣區旅遊走廊」。
去年5月,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提出,香港需樹立「無處不旅遊」理念,強調充分發掘香港豐富的旅遊資源。此倡議促使香港旅遊業界積極求變,從傳統的購物與景點觀光,轉向不同範疇的深度體驗。今年的黃金周成果顯示,旅客尤其年輕一代,喜愛以「特種兵旅遊」及「城市漫步」方式,透過不同的行程了解香港的歷史與城市精神。
相對於其他地區,無論是自然風光、文化景點以至抗戰遺址等,北區都有不少景點、紀念館值得旅客到訪,藉助獨特的抗戰記憶與地理優勢,既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也為來港旅客提供一個獨特、另類的體驗。我們期待,特區政府與各界攜手,將重要的史蹟轉化為旅遊名片,推動新舊並存、兼具城鄉的北區成為更受旅客歡迎的觀光地、旅遊地。
(作者是北區區議員、註冊社工、香港龍華青年總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