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有片)專訪|學生如何擁抱AI?衞炳江:浸大跨學科改革加速AI融入

【點新聞報道】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亞洲大學排名近日出爐,其中香港浸會大學(下稱浸大)升勢勇猛,首度殺入50強。對於浸大近年國際排名穩步上升的核心推動力,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教授在接受點新聞專訪時表示,這要歸功於學校四年前開始推動跨學科教育,進行「靜默革命」,在課程上進行跨學科改革的同時強調研究成果轉化,過去幾年整間學校都實現相當大的改革。

跨學科教育 助學生應對世界轉變

浸大自2022/23學年起實踐跨學科教育模式,開設四個跨學科本科課程,讓學生能夠根據個人志向混合配搭不同的課程組成部分、主修以及第二主修等。衞炳江表示,跨學科不僅僅是簡單的交叉,而是向前邁進,是一種根本性的改變,主要是為了應對科技對所有學科,尤其是人文學科的影響。「2021年,人工智能尚未普及,但我們已經預見到了這一變化。於是我們進行課程改革,向教資會提出開辦四個跨學科課程,並得到了他們的認可。」

浸大校長衞炳江接受點新聞專訪。(點新聞記者權世平攝)

隨着改革不斷擴大,浸大在跨學科教育上再跨一步,學校自2025/26學年起將開辦全新的「數位未來與人文學科文理學士」跨學科課程,亦會推出7個「跨學科第二主修」以及兩個「第二主修」課程,涵蓋文化產業管理、創意產業管理、數位娛樂,互動媒體出版、綠色科技與可持續管理、應用人工智能與可持續社會,以及創業與創新管理等領域。

衞炳江表示,新學年的跨學科課程其實是四年前課程改革的延續。四年前,學校提出四個跨學科課程,包括藝術科技、全球娛樂、創意醫療與社會健康,以及一個由學生自訂主修的課程(「無主修的主修」課程)。他強調,人工智能興起後世界變化極快,新入學的學生4年後畢業時將面對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為了幫助學生應對極速變化的世界,學生除了具備基礎學科的訓練,同時也需要掌握應用知識,「這是一個整體的改變,一方面,學生接受基礎的博雅教育訓練;另一方面,他們需要具備能夠應用於社會、推動社會發展的實踐能力,這是我們推出跨學科課程的背景和目標。」

浸大校長衞炳江接受點新聞專訪。(點新聞記者權世平攝)

課程自由搭配 學生自主選擇未來發展

學生是否一定要選讀跨學科課程?衞炳江強調不要求所有學生都選擇跨學科課程,只是為他們提供更多選擇。他舉例稱,有些學生主修物理,不願修讀其他領域課程,這沒有問題,只是他們仍需修讀人工智能等必修跨學科課程。他又舉例指,有些學生希望未來職業發展或學術研究是解決世界上某些特定問題,他們可以選擇「無主修的主修」課程,這些學生可與教授一起決定主修什麼專業,類似研究生模式,根據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選擇相應的課程,學習相關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方法。至於,有些學生可能對物理感興趣,同時也對歷史或文化產業有興趣,他們可以主修物理,同時副修文化產業課程。

浸大自2022/23學年起實踐跨學科教育模式,開設四個跨學科本科課程。(點新聞記者權世平攝)

衞炳江指出,跨學科課程是一個「全譜選擇」(full spectrum)的模式,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傾向提供靈活的學習路徑。過去學科選擇較為單一,學生修讀歷史就只能專注歷史,修讀物理就只能專注物理,沒有太多其他選擇,「就像去餐廳吃SET DINNER,只有兩三個菜式可選。」如今學校將課程選擇範圍擴展,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目標,擁有更多元的學習路徑。

跨學科改革非易事 創新與挑戰並存

改革與挑戰並存。他指出,大學裏不少傳統學科有悠久的歷史,這些學科發展得很好及穩固,然而當今科技進步迅速,學校課程架構需要改變時卻並非易事。校方提出跨學科的理念,但學校原有制度難以配合,故需要作出改革,否則政策難以實行。他舉例稱,音樂學院原本隸屬文學院,電影學院隸屬傳理學院,視覺藝術是獨立學院,如果再加上科技(理學院),「一個學生四邊走係唔會發生㗎嘛」,因此跨學科課程需要從架構上進行調整及改革。於是大學把音樂學院、電影學院和視覺藝術學院獨立出來,成立創意藝術學院。

浸大自2022/23學年起實踐跨學科教育模式,開設四個跨學科本科課程。(點新聞記者權世平攝)

此外,推行跨學科改革時並非「一句說話」就能搞定。衞炳江指出,例如文學院與社會科學院進行合併,校方要經過多輪討論,與教授、學生、校友等持份者進行大量諮詢,各方需要不斷討論細節,最終經過40多場諮詢會議,方案獲得通過並得以實施。「在大學裏,任何方案都不可能得到100%的支持,但如果不進行這樣的學術架構調整,課程改革就難以推行。」

勉學生擁抱AI 主動創造未來

跨學科的精神是要將科技融入各個學科。衞炳江指出,從今年9月起,所有浸大學生都必須學習人工智能(AI),要讓學生擁抱科技,即使是學習藝術的學生,也需要接觸科技。他續指,過去香港的學生普遍認為文科和理科是分開的,文科生無需學習理科知識,但在人工智能時代,這種觀念已改變,所有學科都與AI相關,現在常提到「AI+某領域」的概念,無論學生主修文科、理科亦都應當擁抱技術,而這也與國家建設教育強國的發展目標相契合。

衞炳江續指,很多人認為科技必須與工程相關,浸大雖然沒有工程學科,卻專注於科技的應用。他比喻稱,「籠統來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製造工具的人,另一種是使用工具的人。你是更擔心製造手槍的工匠,還是拿着槍的人?」

他強調,工具的應用非常重要,而良好的工具應用也能反過來推動工具的發展。在國家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浸大希望學生無論主修哪個學科都能擁抱科技,他續指在新科技的推動下,許多新學科將會湧現,他希望學生不僅僅是被動適應未來,而是成為創造未來的人,這是浸大推動學校發展、香港發展以及配合國家教育強國目標的重要方式。

談到學生如何擁抱AI?衞炳江稱,不是讓每個學生學習編寫AI程式,而是需要學習理解AI的應用場景、能力和局限性。他舉例指,現在很多人提到ChatGPT、DeepSeek等工具,而這些工具提供的答案不一定完全正確,故如何分析它們的能力至關重要。他強調,教育重點是打破「這與我無關」或「我不需要懂這些」的觀念,讓學生接納AI。

AI走入校園 提升行政效率

改革不僅在學術架構,亦在行政架構同步進行。衞炳江表示,校方持續優化基礎架構,希望通過資源整合和部門調整,減少不必要的工作與開支,讓經費和資源集中,他強調「一個學校最重要的目標是教學、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轉化,這三大目標非常重要,經費應集中用於這些方面。」

在行政辦公方面,浸大已經引入科技來處理事務,有效提升了行政部門的工作效率。同時,校方推行「數字化改革」計劃,盡量將所有文件的處理無紙化,既加快流程,也節省資源。此外,校內IT方面也進行了更新,行政人員通過程序化的方式即可審批和處理文件,提升工作效率。「大學的許多程序,在成立時有其合理性,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可能已經過時。通過技術和數字化手段,我們可以解決許多以前需要人工處理的問題。」衞炳江說。

「一校兩園」獨特優勢 內地實習吸引人才

近年,政府積極推廣「留學香港」品牌,各所大學也不斷推出相應措施,吸納更多非本地學生,助力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浸大如何配合政府吸引留學生來港?衞炳江稱,此前浸大憑藉跨學科課程的改革,以及教資會的獎項和國際大學排名的成績,吸引眾多新生,也通過海內外的宣傳,令許多學生和家長看到了浸大的優勢。他介紹,浸大作為香港首個在大灣區設有校區的大學,實施「一校兩園」計劃,並推行交換生項目,讓學生可以選擇在珠海校園學習一至兩個學期,體驗香港和內地大灣區的不同教育體系。

在與大灣區融合方面,衞炳江指出,校方一直積極與內地的高校和機構交流,例如在中醫藥項目上保持與廣州中醫藥大學的長期合作,近期也在推進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合作。此外,校方也會向學生提供內地實習機會和其他多元經歷,如與華為和阿里巴巴等公司合作,安排學生實習。他說,「我們鼓勵學生前往內地校區和到大灣區的企業實習,了解不同的文化。」他建議學生們敞開心扉,體驗和學習不同的工作方式,既要扎根香港,也必須開闊視野。

(點新聞記者陳風、梁譯尹報道;視頻攝製:葉德榮、花天琪、丁旻)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專訪|學生如何擁抱AI?衞炳江:浸大跨學科改革加速AI融入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