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  | 加離境稅長痛不如短痛

文/黎岩

面對872億巨額財赤,今年財政預算案提出,將機場離境稅由120元增加至200元,加幅達七成,10月生效,結果招致部分議員質疑加幅過大,其中旅遊界議員姚柏良提出修訂,要求「減辣」至160元。其實,政府早前回覆法案委員會就曾强調,無意下調加幅。相關法案委員會昨日完成審議,姚柏良修正案面對打成平手的「5對5」的尷尬爭持局面,最終未獲通過。

如何破解千億財赤,不僅財爺扭盡六壬,各位議員也是苦思冥想獻計獻策,只希望本港早日回復至基本法確立的量入為出的平衡穩健財政。作為一項最基本的社會共識,基於各階層各派別的不同考量,自然會有不同的主張,作為一個多元的社會,這份屬正常不過。比如,同步推出的私家車經港珠澳大橋被徵收的離境費,也曾引起「政治不正確」的非議。畢竟現時正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徵收離境費自然會引致被質疑是否梗阻融通融合。無奈事不由人,如此沉甸甸的財政赤字,如何開源節流,早日化解呢?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瞻前顧後,討價還價,只能陷入過往議而難決的困境。

雖然有議員再三强調,並非「街市買餸」式的討價還價,大幅加至200元對本港機場的吸引力,尤其對廉航市場影響較大,批評大幅調高機場離境稅,與政府推動旅遊政策有矛盾,「當我們要吸過夜客時,你又加酒店房租稅;當我們要吸飛機客時,你又加機場離境稅,這個矛盾我一直都覺得很困擾。」因此,希望當局循序漸進,分期分批慢慢加上來。當然,站在旅游業界的立場,最好是不加或盡量少加。

在五光十色的多元立法會内,其實也有不同聲音,有議員就主張一次過增加比較合適,若分幾年增加,可能導致旅客無所適從,甚至在觀感上認為機場稅年年加,「加完又加」。如此擾客,終會引致境外客反感,得不償失,既然這樣,那寧可長痛不如短痛。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方昨日在立法會相關會議上就解釋道,一次過增加對於政策的清晰性和確定性較高,不會導致旅客誤以為本港政策反復無常,當局並承諾會善用得來的資源提升服務,吸引旅客,不希望多次變化為旅客帶來不良影響。

正正因為囿於各方利益,所得出的結論自然不盡相同。結果昨日會議的表決,就出現戲劇性的結果,15名委員中,5人息事寧人,不願得罪同仁而棄權,只有10人投票,呈「5對5」爭持局面。甚至其中還出現G19議員對同組別的修正案投下反對票的罕見結果。這至少説明,提出修正案的議員未能克盡所能做好游説工作。當然,也是其同一派別事先未能於内部達成共識,只好各自為政,自作主張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立法會的多元民主特質。

根據議事規則,由於修訂未獲委員過半數支持,不能以法案委員會身份提出修正案。如當事議員仍有意在稍後大會審議階段以個人名義提修正案,須再向立法會主席報備尋求批准。委員會其後一併完成逐條審議階段,待政府審視完成後,排期交上立法會大會恢復二讀。否則,該議員只能面對現實地保留自己的看法與主張。

其實,就出入境旅客的消費而言,雖然有統計,訪港遊客消費金額略微下降,內地旅客在本港旅遊的人均消費由2023年的6,500元下跌至去年的5,000元,短途巿場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日本等國旅客更由2023年的7,900元下跌至去年的6,100元,至於長途巿場包括美國、英國及加拿大等國旅客的人均消費則由23年的8,100元微跌至去年的7,500元,新興巿場包括印度、海灣合作地區國家等更由10,100元下跌至去年的8,100元。中位數而言,平均消費額為6400元,區區200元對旅客而言只是「濕濕碎」,相信不會引起旅客,特別是外國旅客的斤斤計較。

從各國及各地區的情況來看,日本早就於2019年開始隨機票徵收1000日幣(約合港幣55元)的離境稅,其中不包括機組人員、轉機旅客,以及未滿2歲的幼兒,徵收稅額將用在文化遺產、國家公園等觀光資源維護、改善觀光設施資源、傳統文化宣傳、提升旅遊環境。至於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等國,也徵收不同數額的離境稅。

總而言之,政府通過徵收離境稅等途徑,旨在削減財政赤字,這一點已經取得了相當的共識,其中的分歧在於一次過加足還是分期分批慢慢加,因為增加幅度較大,所以就引出了分期分批加的爭議。權衡利弊,預計當局最終還是傾向於財爺提出的一次過加足的方案,其好處就是將影響限定在短期内,而不是反復無常地持續震動,在短時間内消化掉徵收離境稅的負面效應,能夠讓境内外旅客儘快適應,或許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夠忽略甚至忘卻被加稅的小小不快,政策恒常化,一切已經習以為常時,也就不以為意了。所以説,加徵離境稅,長痛不如短痛,一次加夠,或許是當局權衡利弊之後做出的最好選項。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  | 加離境稅長痛不如短痛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