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近年來市民飼養寵物的數量在不斷上升。根據當局統計數據,全港有超過24萬個住戶有飼養貓或狗隻,佔所有住戶的9.4%。因應寵物數量急增,公眾的寵物福利意識逐漸形成,促使社區寵物友善措施需求明顯提升,亦催生了潛力巨大的寵物經濟。
立法會「A4聯盟」林素蔚、楊永杰、梁文廣、張欣宇與其團隊,聯同九龍城區議員張景勛在3月17日至4月16日期間,透過網上問卷調查,收集市民對香港寵物友善政策的認知及偏好、現況評價及未來期許,為建構更包容的寵物友善城市提供實證基礎。
是次問卷共收獲732份有效問卷回應,當中有八成七的受訪者是寵物主。數據顯示,約九成半寵物主受訪者反映在攜帶寵物外出時遇過困難,主要障礙為「公眾場所限制寵物進入」(91%),其次為「社區缺乏活動空間」(77%)及「寵物醫療費用高昂」(72%),由此可見缺乏基礎友善空間與統一的人寵共融規範是不少飼主的擔憂所在。
此外,有近七成受訪者不滿意目前社會寵物友善措施,最主要的挑戰是「公共及私人場所的人寵共融社會共識不足」(83%),其次是「現有法規與設施限制」(74%)與「寵物主責任意識與配套措施落差」(54%),反映寵物共融觀念上的分歧,公共治理挑戰,城市高密度生活,令推動寵物友善政策存在困難。
當被問及如何提升公眾的寵物友善措施接受程度,八成五的受訪者認為可放寬更多社區場所的寵物准入限制。他們相信透過增加公眾接觸寵物的機會,可有效提升寵物的接受性。其餘三個選項包括「加強宣傳教育」(73%)、「直接制訂明確規範和加強執法」(74%)以及「舉辦更多寵物友善社區活動」(76%),皆獲得超過七成受訪者支持。
同時,公共交通和商場餐廳開放是寵物友善措施的主要訴求。五成七受訪者將「寵物友善公共交通」(31%)和「商場餐廳開放」(26%)列為優先措施。這兩個措施直接關聯日常出行和消費場景的便利性需求。
八成五受訪者支持「分級寵物食肆發牌制度」,「寵物專用座位區」以約九成壓倒性比例,成為最核心的食肆服務需求,該比例較次高的「寵物清潔設施」高出近四成,形成明顯斷層差異,反映消費者對人寵分區用餐空間的強烈期待。
近八成八受訪者支持「社會放寬小型貓狗公交出行」的模式,並支援公交營運商訂定合理規範,要求公交共乘的寵物必須與普通乘客進行適當的隔離,包括必須使用「寵物籠或寵物車」(72%)、「專設寵物車廂」(65%)及「寵物需佩戴口罩或牽繩」(60%),在創造出行便利的同時,減少對其他乘客滋擾的可能性。
約七成四受訪者指出現時「社區寵物活動空間不足」(74%),認為除了增建全新的活動空間外,更有需要優化現今寵物活動空間。其中「建設更多寵物娛樂活動設施」(72%)獲超過七成受訪者追捧,其次則有接近六成受訪者認為要「興建更多圍欄分隔大小犬隻」(58%),務求讓寵物犬隻玩得開心,飼主也可放心。
在推動寵友善政策所帶來的效益方面,四個選項包括「推動寵物經濟發展」(82%)、「社會更加和諧共融」(80%)、「提升城市形象」(75%)、「寵物福利獲保障」(77%)的平均認可度達到七成八,反映出寵物友善政策對提升城市經濟發展和人文形象具有潛在價值。
立法會「A4聯盟」認為,推動寵物友善政策必須平衡法律規範、公眾衞生、市民接受程度、食肆營運環境、社區設施配套等多個方面。就此,「A4聯盟」提出七大倡議,包括修訂過時法例,推動食肆分級發牌制,研究允許符合衞生條件的餐廳申請「寵物友善食肆分級認證」,讓寵物合法進入食肆,並提供寵物專用座位甚至寵物專用餐單;構建人寵共融交通,推動毛孩快樂出行。研究設立統一的寵物共乘規範,例如寵物要處於適當「物理隔離或受限的狀態」;增設寵物活動空間,優化配套設施。研究設立「人寵共融沙灘」,並設置相關配套,同時在現有寵物公園上,研究增加配套設施;縮短內地寵物入境檢疫期,強化風險管理,推行「疫苗證明+抗體檢測」機制;制定寵物產業標準,設立「寵物服務認證計劃」,規範美容、寄養、醫療、善終服務等行業;加強打擊虐畜,提升法例阻嚇性,釐清寵物虐待的法例定義,加強打擊頻發的毒餌事件;設流浪寵物基金,建立官民協作機制,擴大康文署公園「捕捉、絕育、放回」的認可單位,讓更多合資格的動物組織及義工可向署方申請參與,建立官民協作的流浪貓管理機制。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