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興銀
政府今日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收費改革涵蓋住院、日間程序、急症室、專科門診、病理檢驗、非緊急放射造影、家庭醫學門診等不同收費項目。其中急症室收費改為兩級制,危殆和危急病人免費,其他求診者收費將建議調整為400元。住院門診收費設上限,診金連藥費每年最多支付約1萬元。醫管局亦會優化醫療費用減免機制,放寬資產及入息資格等。
市民最關心的急症室收費,現時所有本港居民劃一收費為180元。急症室收費上一次調整是2017年,由100元加至180元。根據醫管局指引,現時病人抵達急症室後分流,包括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五類,全部劃一收180元。當局表示,此次急症室收費將建議調整為400元,一類危殆及二類危急病人豁免收費,以體現急症室的功能,讓資源能更好運用在病人身上。
今次新收費則改為兩級制,危殆和危急病人免費,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則要收400元,加價一倍還要多,政府希望以此減少濫用的情況,這亦在無形中給了前線分流護士以壓力。前線醫護是基於病人症狀、客觀數據及維生指數等界定緩急類別,但分流為第二類危急就免費,分流為第三類緊急就要收費400元,難免會出現爭拗,令前線醫護成為「磨心」。這方面,醫管局要發出清晰指引,政府亦應多解說改革需要,加強溝通,避免影響醫患關係。
還有一個問題是,香港現時私家診所夜間一般不提供服務,市民在夜間遇到傷病需要就診時只能去急症室。政府數據提到,在2024年,緊急、次緊急或非緊急病人佔約95.8%。筆者沒看到夜間分流的數據,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夜間前往急症室看病。換句話說,想避免急症室被濫用,要解決市民夜間的看病需求,如可以考慮私家診所增加夜診服務,讓病人有更多選擇。相信通過配套措施的實行,一方面避免急症室被濫用,另一方面也能解決市民夜間的看病需求。
還有市民經常使用的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服務,將由50元漲至150元,雖然150元的收費不算高,但普通科門診難預約、經常預約不上也是市民面臨的痛點。根據資料,普通科門診診所平日每日有約兩萬個診症名額,當中約1萬個診症名額預留予偶發性疾病病人。而且,為預約上普通科門診,部分市民隨時需要跨區看醫生,這個問題也是需要解決的。
政府提到,當局始終重視情況危急的病人,有必要集中照顧危重病人,所以此次急症室收費調整,希望引導第四、五類病人使用其他診症方式。也就是說,次緊急或非緊急病人如果預約不上普通科門診,那就要去私家醫生或私營醫院看病了。現時,有些私家醫生的收費可以低至300元左右。此次急症室收費大幅加價,會否帶來私營醫療機構的加價風?政府提到,急症室是針對緊急病症,而私家醫生是看一般輕症,工作量不同,不能比較。但如果私家醫生跟隨公營醫療收費來加價,變相加重了基層市民的看病負擔。
早前就有基層市民反映,到診所看醫生動輒數百元,急症室目前的收費也逾百元,且要經過漫長輪候,與其排隊大半天,還不如來藥房買藥當「睇醫生」,變相導致個別藥房無配藥專業資格的店員「醫生上身」,為病人診症及處方藥物。如果私家醫生跟隨公營醫療收費來加價,分分鐘就加重基層市民的看病負擔。部分市民為了少花錢、早點睇病,可能會選擇北上就醫。
在這方面,內地大力推廣的互聯網+醫療、線上問診等形式亦值得香港借鑒和參考。在新冠疫情期間,香港亦曾試行線上問診,但疫情結束後就幾乎銷聲匿跡。市民常看的感冒、發燒、流鼻水、喉嚨痛等病徵,以及流感季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等,能否通過線上問診等形式加以解決?一方面,將急症室的資源騰出來,專門用於治療危重病人:另一方面,在私家診所短期內不好增加夜診服務的情況下,能否通過線上問診來滿足市民夜間看病的實際需求?
所有這些問題和擔憂,都需要政府部門和醫療界人士共同研討,敢於創新、勇於破局,用新思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助力解決香港基層長期存在的「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