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就在香港漸漸邁向老齡化社會之際,政府庫房緊絀的窘迫亦日漸顯露,養老安老已經成為當局不可忽視的重大社會問題。檢討公共醫療政策及相關的養老福利政策,顯然已經是迫不得已的無可迴避的社會問題。政府今日公布公立醫療收費改革詳情,當局擬分五年推動收費制度改革。期望當局能夠從整體上統籌養老安老及公共醫療服務,打造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和諧社會。
本次改革當中,急症室收費已然成為當局率先動刀的目標。今此檢討及改革的基本原則,是將公院急症室收費引入兩級制。根據當局的說法,目前約九成半到急症室求診,被評為非危殆或非危急者,亦即完全沒有生命危險的患者,無須尋求急症服務。亦因此,收費會由180元上調至與一般私家診所的收費看齊,即增至400元。此次調整的意圖很明顯,在減少浪費公共醫療服務的大前提下,讓急症服務回歸服務的本質,即及時化解危機病患苦楚,確保生命安全。至於一般的頭疼腦熱發燒感冒,相信只要肯花錢,一般診所也能解決。
本港急症室慣常人滿為患,不論是春夏秋冬,還是早中午晚,基本上都是大排長龍,最誇張的情況下,要輪候八九個小時才能有幸向醫生問診取藥。因此,大幅提高急症緊急病患的收費,確實是迫不得已,這其中未必就能夠節約公帑開支,但相信確實能夠讓急症室發揮其本該具有的公共服務功能。雖然有社會聲音質疑,一般病患者確實難以區分自己的症狀是否危急,若然已經身臨公院急症室,被分流站專業護士評定為非危急,究竟是等待還是另尋診所問診,確實考起患者。且患者若有此等顧慮憂慮,或會放棄急症服務,則極有可能因判斷失誤危及生命,亦確實不符合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但不論如何,相信通過今次改革,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急症輪候過久的痼疾。既然收費與外間私家診所相若,基於時間成本效應又有誰還會在急症室呆等傻等四五個小時?
今次公營醫療改革,涵蓋住院、急症室和專科門診等服務,冀五年內分階段落實收費改革,目標是在五年內每兩年進行一次檢討,期望改革落實後,政府對公營醫療整體資助可調整到90%。雖然重頭戲是急症收費,但牽一發動全身,專科及住院問題也不能不正視。而鑒於日常問診就醫的絕大多數是中老年人,這其中牽涉的養老安老問題又不能不全面評估,統籌規劃。
目前除了兒童醫院,各大公立醫院及各專科門診,基本上是以服務長者為主,以油麻地夜間門診服務為例,幾乎是清一色的長者。廣華醫院一間住院病房8張病床,通常有7張是長者(長者患病的幾率本就高於中青年)。本港公共醫療服務相對又較為完善,特別是999救護,隨呼隨到,把長者接到醫院,哼哼呀呀,醫護也不敢怠慢,免得被投訴,所以不論其病情輕重緩急,都是先收入病房觀察觀察,這樣醫護用心,患者安心,家屬放心,皆大歡喜。也因此就直接造成了相當多的長者,尤其是部分缺乏自理生活能力的長者,習慣於選擇以醫院為家,有吃有喝,還有人貼身招呼吃喝拉撒。於是乎,公立醫院就變成了部分長者的養老院。
這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長者輪候資助院舍的時間普遍較長。當然,在生活尚能自理的情況下,長者確實無意入住養老院舍,但本港本就屬於長壽之鄉,人均壽限已屆87歲高齡的情況下,確實是步步驚心需要人照顧,不可能等到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再去申請院舍津貼或申請入住養老院。據當局統計,截至2023年9月30日,共17199人在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內登記輪候各類型的資助長者住宿照顧服務,同期亦有32581宗「非活躍」的個案申請。以平均輪候24個月來看,就算是真心想入住養老院舍,亦未必就能馬上心想事成。
一旦發生各種意外疾病需要馬上有人照顧時,長達24個月的院舍輪候,讓部分長者或已歸西仍不得要領。無奈之下,唯有頻繁打999接送到公立醫院安老。雖然有院舍津貼計劃,入住安老院的基本綜援金額每月7175元,基本綜援金額+普通傷殘津貼每月8055元,即便是長者稍稍自己補貼一點,也能勉強入住院舍,但分分鐘可能是服務質素及口碑不佳的院舍。
從純粹的經濟角度看,目前公立醫院普通科住院服務平均一天的最低費用約為10000元,病患支付的75元入院費和每天120元住院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政府資助的安老津貼以每月8055元計算,當局平均每天只需支付268元。簡單推論,每天資助安老院舍268元與公院每天耗費10000元公帑,相比較而言,如何取捨,再清晰明確不過。何以造成因為津貼及院舍宿位有限,而迫使長者要擠佔公立醫院床位呢?期望當局能夠切實反思這其中的經濟學。
故此,政府在制定社會福利政策時,應該統籌兼顧,加大安老養老設施建設及津貼普惠力度,使得大批以公立醫院病床為家的長者可以去到安老院舍,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大幅緩解公共醫療服務的緊張局面,減少長者對公共醫療資源的擠佔,減輕用於公共醫療方面的龐大財政壓力,又能讓長者老有所養、老有所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