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師說新語|我們能為SEN學生做些什麼?

文/張琳

香港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及其家庭面臨的挑戰,從家庭到社區,再到教育系統,都暴露了社會包容性的缺失。根據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的一項調查,超過46%的SEN家長表示曾因孩子的行為遭受不友善對待,超過七成家長擔心孩子外出時可能「闖禍」。這些數據清晰地反映出,SEN群體在社會大眾中的接納程度仍然不足。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調查中有約43%的家長表示,孩子的行為會招致異樣目光,近三成家長曾遭受直接嘲笑或指責。這些行為雖然未必構成直接的身體傷害,但卻是一種「隱性歧視」,對家庭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壓力。正如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所言:「理解是改變的起點。」香港社會需要更多的理解與共情,去改變對SEN學生及其家庭的偏見。

然而,調查還顯示,公眾對SEN的認知相當有限。雖然有85%的受訪者表示願意了解相關知識,但在實際情況中,他們往往會將SEN學生的行為歸因於「頑皮」或「家長管教不當」。這種錯誤的認知不僅無助於改善現狀,還可能進一步強化對SEN學生的負面標籤。香港教育界應加強推廣SEN相關知識,通過教育和社區活動讓公眾了解,這些行為背後可能隱藏着更深層的特殊教育需求,而不是簡單的行為問題。

社會接納度低 家長與孩子承受雙重壓力

面對社會的不理解,SEN學生的家長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調查顯示,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引發注意時,超過六成家長會選擇立即帶孩子離開現場,而只有不到四成的家長會嘗試解釋情況。這種應對方式反映了家長在公共空間中的孤立無援,他們既擔心孩子被誤解,又害怕遭受他人的評判。

這種心理壓力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家長因為害怕外界反應而減少帶孩子參與社交活動,導致孩子的社交機會進一步減少,從而可能加劇行為問題。為了打破這一循環,香港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家庭支持網絡,例如設立「友善空間」標識,讓家長和SEN學生在公共場所感受到更多的接納和支持。此外,社區也應該提供心理支援服務,幫助家長緩解壓力,增強他們的應對能力。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論,家長若能獲得更多支持和理解,其應對挑戰的信心和能力將會顯著提升。香港教育界和社會應該攜手合作,為SEN學生和家長打造一個更友善的社會環境。

教育系統的挑戰與應對

在教育層面,SEN學生的需求常常因資源不足而被忽視。女青年會總主任吳翠萍指出,儘管學校近年引入了不少新教師,但針對SEN學生的專業培訓名額仍然有限,導致許多教師缺乏相關技能。這一現象暴露了融合教育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的資源分配問題。

融合教育的目的是讓SEN學生在普通學校中接受教育,但如果教師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這一政策的效果將大打折扣。香港政府應考慮將SEN培訓納入教師專業資格的必修內容,並增加教育資源投入,確保每一所普通學校都能夠為SEN學生提供適當的支持。

從旁觀者到行動者 公眾如何支持SEN家庭?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中有超過八成的公眾表示願意了解SEN知識,這說明香港社會並不缺乏善意,但問題在於缺少具體的行動指引。例如,當一位SEN孩子在公共場合做出引人注目的行為時,大多數人可能選擇旁觀甚至評判,而不是主動提供幫助。

機構建議,公眾在面對類似情況時,可以先給予家長時間處理,甚至詢問是否需要幫助。這樣的「善意干預」不僅能緩解當下的尷尬氛圍,還能讓家長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支持。香港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例如在公共場所張貼簡單易懂的指引,教導人們如何以更包容的方式與SEN學生互動。

在這方面,教育界也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學校可以舉辦SEN相關的家長講座和學生教育活動,向學生傳遞尊重和包容的價值觀。正如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所說:「教育是改變世界最強大的武器。」培養下一代對SEN群體的接納態度,將為香港的未來奠定更加包容的基礎。

香港教育界和社會應該跳出「特殊對待」的框架,將SEN視為人類多樣性的一部分。正如調查中家長所期望的那樣,希望孩子們在被注視時能感受到善意,而非壓力。這不僅是一個家庭的願望,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我們需要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每個人都能擁有尊嚴與機會的未來。

(作者為未來教育協會學生事務部總監)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師說新語|我們能為SEN學生做些什麼?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