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民政部部長陸治原在9日下午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介紹,傳統意義上,民政工作主要面向特殊困難群體,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屬於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具有保基本、兜底線的特點。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就要順應人民群眾的需求變化,逐步擴大相關民生保障政策覆蓋面,有序推進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礎性向普惠性發展。概括講就是要推進「四個轉變」。
陸治原表示,第一個轉變,保障對象從特定群體向更多需要幫助的群體轉變。普惠性,首先強調的是保障對象的普遍性。比如兒童福利,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醫療健康水平的提升,孤兒、棄嬰大幅減少,流動兒童、留守兒童權益保障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需要推動兒童福利從孤棄兒童生活保障向所有需要幫助的困境兒童關愛服務延伸。再比如養老服務,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出少子化、老齡化、高齡化等特點,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在弱化,越來越多老年人對社會養老服務提出需求,需要推動養老服務從「三無」老年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向全體老年人拓展。
陸治原指,第二個轉變,服務內容從物質保障為主,向物質救助、社會服務和精神關愛兼顧轉變。隨着社會進步,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時,精神關愛、社會融入和自我發展等方面的需求也不斷增長,單一的物質幫扶已經不能滿足救助對象多樣化的現實需要。對此,下一步將在以資金和物質救助為主的兜底保障基礎上,探索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開展困境兒童心理健康關愛服務,發展重度殘疾人託養照護服務、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等,更好滿足困難群眾的需求。
第三個轉變,要素保障從主要依靠政府,向以政府為主導,積極發揮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作用轉變。陸治原提到,比如社會救助,在加強政府投入的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公益慈善等社會力量參與,通過「政府救助+慈善幫扶」等方式,多渠道解決好睏難群眾的難題。比如養老工作,政府要保障好「三無」老年人的養老,支持發展基本養老服務,同時,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增加多層次、多樣化、高品質的養老服務供給。
第四個轉變,手段方式從傳統服務方式向數智化、標準化方式轉變。陸治原表示,將在社會救助、養老、殘疾人康復服務等領域,加快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運用,深化民政領域「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推進更多事項線上辦、掌上辦,讓民政服務更便捷、更可及、更規範。
推進形成一刻鐘養老服務圈
陸治原說,將加快健全城鄉三級養老服務網絡體系。將在已有養老服務設施基礎上,推進在縣(區)級健全綜合養老服務平台,在鄉鎮(街道)健全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在村(社區)健全養老服務站點,構建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形成一刻鐘養老服務圈,為廣大老年人提供便捷的養老服務。
確保困難群眾及時得到救助幫扶
陸治原表示,要強化常態化救助幫扶,在保障好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基礎上,出台低收入人口認定辦法,全面開展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認定,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要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運用「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等方式,確保困難群眾有困難及時被發現、有救助需求及時得到救助幫扶。
讓留守兒童不再孤單
陸治原提到,將重點推進出台加強困境兒童福利保障的政策措施,健全更好適應我國兒童事業發展需要的兒童福利體系。一要完善各項保障政策,高質量做好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養育保障。二要深化兒童福利機構改革,推動兒童福利機構「開門辦院」,向社會上有需求的困境兒童提供委託照護、康復照料等服務。三要會同相關部門健全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讓留守兒童不再孤單,讓流動兒童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
(點新聞記者報道)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