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辦一所國際化的醫學院

文/黎岩

面對醫護人手嚴重不足,特區政府順勢而為,積極籌建第三所醫學院,同時提高成為國際醫療培訓、研究和創新樞紐的競爭力,提升香港參與國際競爭的軟實力。政府早前成立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正邀請各所大學提交建議書,並將於3月17日前截標。本港科大、理大、浸大3所大學已表明有意籌建新醫學院,三仙過海,各出奇謀,力爭衝刺出線、花落吾家。

根據醫管局的統計數據,本港現時包括公立及私立醫院單是醫生缺口多達近5000人,專業護士缺口更多達8000人,以本港現時港大、中大兩所醫學院每年畢業生不足百名而言,就算是包括新引進的部分海外醫生,差不多要十年才能達致平衡,這還不包括陸續流失轉行的醫護人手,顯見加快培養更多醫護人手,確實有實在的緊迫性。昨日有媒體報道稱,全港癌症患者超過四成都被迫選擇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問診求醫,除了當地醫療服務價格低廉外,本港專科輪候時間過長是最大的原因。有議員接獲的一宗求助個案,一位骨疾患者輪候時間超過三年,該位患者每日每時都在病痛的痛苦折磨當中,兼且該患者不良於行,根本就無條件前往灣區求醫,只能生不如死地等待等待。

言歸正傳,三間大學明爭暗鬥的爭奪戰早已拉開序幕。香港科技大學早於去年初即最先表態推動增建醫學院的大學,並成立新醫學院顧問小組,邀得多名重量級人馬加盟助威,包括醫管局前主席梁智鴻、前英國衞生部長Ara DARZI、哥倫比亞大學醫學教授何大一(艾滋病雞尾酒療法創始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oger KORNBERG、清華大學醫學院創始主任黃天蔭等加入。科大亦積極與內地及全球頂尖醫學院和醫院建立關係,分別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及廣州醫科大學達成戰略合作關係,在臨床教育、人才培養、醫學研究及創新成果轉化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

香港理工大學同樣不甘其後,提出會爭取在北部都會區設立新校區,其中包括醫學院及綜合型智慧醫院,同時提供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透過發揮醫工結合的優勢,推動醫療科技發展,應對香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醫療需要。理大積極與多所內地知名院校及醫院展開合作,包括與中山大學探討在醫工交叉領域深度融合,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合作成立「醫工合作創新研究實驗室」,等等,動作多多。

浸會大學去年11月初公布有意就成立新醫學院提交建議書,為此成立了籌備委員會,由校長衞炳江任召集人,香港大學醫學院前院長李心平和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霍文遜出任聯席主席,資深顧問及委員包括前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陳智思、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及肝臟科國際權威黎青龍等知名專家。浸大又先後與多所醫院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去年底與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建立戰略聯盟,與香港浸信會醫院展開策略性合作。

政府方面,其實抱持開放態度,並無內定或特定動作。端視各大學建議書之良莠,初初看來,似乎各有所長,所以也不急於表態。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早前已訂定10項主要考慮條件,以檢視籌建新醫學院的建議書,小組將於第二季內與各大學會面,預期今年內完成評核,以提出能配合香港發展為國際醫學培訓、研究及創新樞紐的方案。為此,特區政府已於北部都會區牛潭尾預留土地予新醫學院校舍及教研醫院,財政預算案也預留資源,以配對形式供大學籌建新醫學院。

在勇於創新敢於破局的時代感召下,第三間醫學院的設立,必然應該具有前瞻性務實性的變革思維與多維的國際視角,比如,未必就一定要三選一,又或未必一定由香港的大學主辦,亦未必一定要政府出錢官辦,內地由富商曹德旺捐款100億興建的福耀大學的成功運作,也可為本港第三間醫學院的成立提供另闢蹊徑的借鑒。

香港是亞太地區社會經濟的中心與樞紐,也是「一帶一路」藍圖的中繼站,更是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前沿門戶,更重要的是,具有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普通法系為法治保障的「兩制」的獨特優勢,加之本港有五所大學位居全球大學百強之列,發展留學經濟顯然具有相當的優勢與廣闊的前景。從純粹的商業角度而言,興辦一所商業營運的國際一流醫學院並非癡人說夢。

既然各方對興辦第三間醫學院興致勃勃,志在必得,當局應該權衡利弊,能夠站在更高更前的維度審時度勢來考慮。其中一個思路就是,能否舉包括三間大學在內上的全社會資源興辦一所國際一流的全醫學的香港第九所大學,即,香港醫科大學。其二是鑒於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已是大勢所趨,可以積極考慮引進北大、復旦、中山大學等內地一流大學醫學院,與本港大學合辦高水准的醫學院,既能夠面向廣袤的內地大市場,又能化解本港醫護短缺的困局,將來的畢業生從醫資格能夠為兩地直接認可,在解決辦學資金的同時,也能保障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第三個方向是直接邀請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醫科大學在港獨資興辦醫學院。第四個可行方案是需求社會資本獨資興辦商業化運作的醫學院。政府已經在北都區預留土地建附屬醫院,相信只要有創新靈活的政策,或許有社會資源有意願投資長遠而言具贏利模式的醫學院。

醫學無國界,由本地單一大學獨立興辦醫學院,始終是一種墨守成規的僵化思維模式。雖然尚未見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透露辦學模式及最終的取捨準則,但創新機制應該成為該項規劃的先決條件。正如今次兩會領導人講話所言,香港要發揮多元國際化的優勢,若果能與世界頂尖院校對接,聯合全球一流大學獨資或聯合辦學,打造香港國際醫療創新樞紐中心,亦未必就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相關閱讀:

講真D|建第三間醫學院需有新思維新方法

何建宗:創新思維 早日成立第三所醫學院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辦一所國際化的醫學院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