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輪椅出行實測無障礙設施 「看得見」卻「用不到」難完全無障礙!

【點新聞報道】自腳踝受傷需要打石膏,記者已經許久未返工,休養期間考慮到行走不便,記者借了一部輪椅,可即便如此仍然在出行期間遇到種種不便利,外加擔心給他人造成不便,產生了出行顧慮。以往工作時已習慣東奔西走,受傷後的出行慾望卻降到史無前例的低潮。今次記者和同事一同出行,以第一視角感受傷殘人士、長者等輪椅使用者的出行情況和遇到的困難。

搭乘地鐵出發,不料入閘就遇到問題,港鐵職員向我們解釋要從另一邊閘口進入才會有升降機到月台。其實車站有清晰的指示,只是我們一行人並未適應「無障礙」出行,未有看清指示方向。但在這之後的乘車過程中都相對比較順利,指示清晰、路面平整、出入升降機都無障礙,有需要的人士都可以隨時向工作人員尋求幫助。

現時超過9成港鐵站內設有連接車站大堂和地面的升降機,記者發現少數相對老舊的港鐵站如炮台山站、藍田站等,仍未有連接地面出口的升降機,顯示無障礙設施仍未完全統一。打開MTR應用程式查看無障礙設施中的升降機出口,偌大的中環站共有15個出口,惟閘外升降機僅有1部,顯示無障礙設施相對較少。

香港復康會早前進行「殘疾人士使用港鐵升降機巡查研究」,結果顯示殘疾人士要前往沒有港鐵升降機到達的出口的所需時間比健全人士多至少10分鐘;而殘疾人士使用升降機到車站不同樓層的所需時間,是健全人士使用扶手電梯(或樓梯)到相同地點的2.4倍,導致他們的出行意慾減少。

要去到中環的另一邊,唯有通過路面,但行人路相對狹窄、行人來來往往腳步匆匆,坐輪椅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人高馬大的壯漢同事幫忙推輪椅,但要躲避阻路的障礙物和正常行走的行人,加上有些地方路面不平整,同事很快就大汗淋漓,坦言推輪椅「不輕鬆」。

沿街商舖大多設有台階,輪椅亦難以進入,而拍攝當時正值中午用餐高峰期,餐廳外有大批食客等候用餐,餐廳內亦略顯擁擠,輪椅人士難以進店光顧。

坐輪椅的這段時間,有一種生活節奏變慢的感覺,以往上落樓梯僅需幾秒鐘,現在則需要靠輪椅升降台慢慢移動;以往幾分鐘即可步行到達的地方,現在則難免在尋找無障礙設施的過程中迂迴。雖然每次都會遇到很多熱心人士幫助,也感受到社會對傷殘人士的包容,但記者在出行期間,內心中難免產生愧疚心態,認為會加重照顧者的負擔,亦時刻都在擔心會阻礙其他行人造成不便,因此有出行顧慮,非必要則不願出門。

根據經緯青年商會於2023年的一項調查發現,55%受訪輪椅使用者認為香港的無障礙設施不足,其中「沒有足夠的無障礙設施」、「會勞煩他人」及「沒有他人支援或協助」成為受訪輪椅人士認為出行不便、產生出行顧慮從而減低外出意慾的三大主要原因,分別佔比約80%、71%和30%。

不得不說,香港社會距離「完全無障礙」方面仍有一段路要行。目前的無障礙設施並非不存在,甚至不需要用到時會感覺隨處可見。但「看得到」不等於「用得到」,在設施數量、規劃與管理上的諸多細節上應更多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化解無障礙設施即使存在卻難以達至便利使用者的痛點。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視頻拍攝:花天琪、周楎;視頻製作/剪輯:錢思成)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記者手記|輪椅出行實測無障礙設施 「看得見」卻「用不到」難完全無障礙!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