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多名立法會議員關注移居海外人士回港接受福利及服務。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今日(8日)表示,如何定義常住香港、移居海外或回流居港,從而調整甚至限制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人士享用本地福利及使用公營服務是複雜的題目,需要廣泛討論才能達至共識。
盧寵茂表示,香港是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與內地和國際合作交流非常緊密,人才多向自由流動。為配合香港的獨特優勢和本地人口的高流動性,政府在制定社會福利措施及各項公營服務時,需要顧及多項複雜因素,結合相關服務的性質和目標、需求模式、人口結構、成本效益、社會公平性等一併考慮。因此,不同社會福利措施和公營服務的運作模式包括服務範圍、資格準則、資助水平等也會有所不同,以回應市民的不同需求。
立法會議員梁熙感到失望,「政府回應與去年一樣是沒有搜集、沒有數據」。他說,當社會熱烈討論財政赤字,需要削減開支,當中包括2元長者乘車優惠,「對自己人嚴苛,對外人卻慷慨,津貼移居海外人士回港 『食窮政府』」,不明白政府為何不展開研究。」
立法會議員陳克勤明白局長身為醫生,「醫者父母心」,惟香港財赤嚴重,公營醫療服務緊張,這類做法似乎慷納稅人之慨。他引用發放消費券的事例,需要市民提供過去36個月不在港或永久離港或提出在65歲前提早領取MPF的合理理由,認為同樣原則應該應用於回流醫病的病人。
盧寵茂對議員提及的外人定義抱有懷疑態度,認為這些人仍然持有香港身份證,政府希望盡量幫助香港市民,所謂「刀口向外」屬於語氣較重的說法。另外,如果議員增加額外條件,需要醫護人員查詢對方逗留時間,有機會會影響全港市民就診。
(點新聞記者王俊傑報道)
更多閱讀: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