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粵港澳媒體灣區行|中國散裂中子源全球用戶超7000人 港澳用戶佔一成

採訪團實地走進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內部區域。(點新聞記者盧靜怡攝)

【點新聞報道】「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第二場聯合採訪活動今日(2日)在東莞啟動。中央駐粵媒體及粵港澳三地媒體逾30名記者將一連五天走訪東莞、中山和江門三座大灣區城市。採訪團首站來到東莞,走訪中國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散裂中子源有「超級顯微鏡」之稱,是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有力工具。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俊榮告訴記者,中國散裂中子源自建成以來與香港一直合作密切。中國散裂中子源全球註冊用戶超過7000多人次,其中港澳用戶佔一成。他透露,散裂中子源近期已與8所港澳高校簽訂協議,合作共建南方光源。

採訪團首站來到東莞,走訪中國散裂中子源。(點新聞記者盧靜怡攝)
實驗室白牆中央,一排指示燈分別亮着紅燈和綠燈,顯示着地下的「超級顯微鏡」工作情況。(點新聞記者盧靜怡攝)
採訪團實地走進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內部區域。(點新聞記者盧靜怡攝)

採訪團實地走進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內部區域,從高處的觀察平台俯瞰實驗室,紫色和橙色的「大方塊」分外醒目。方塊內都是獨立運作的譜儀設備,它們就像一個個小小的「實驗單元」,無聲地進行着各自的工作。而在地下18米深處,有一條總長600多米的隧道,裏面安裝直線加速器。在實驗室白牆中央,一排指示燈分別亮着紅燈和綠燈,顯示着地下的「超級顯微鏡」工作情況。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俊榮接受記者採訪。(點新聞記者盧靜怡攝)

「紅燈表示我們正在進行實驗,閘門正在提起,意味着中子已經開始輸入到物質中。現在亮着紅燈的三台設備正有用戶在使用。而綠燈則表示設備處於待機狀態,閘門已關閉。」張俊榮一邊帶着採訪團參觀、一邊講解。他表示,中國散裂中子源可以研究新材料,為航天航空、高鐵、核電等的安全保障提供關鍵技術支持,還可以用於癌症治療、文物保護、食品安全等領域。

一台設備前,多位科研人員正聚精會神地工作。(點新聞記者盧靜怡攝)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還參觀了全國首個由內地與香港共建的多物理譜儀。這台譜儀前的顯示屏顯示,目前譜儀正在進行一項實驗研究。多物理譜儀的控制室內,六塊大屏幕顯示着實驗數據和實驗實時狀態,牆上貼着不少英文的資料文件,來自海內外的科學家就在這裏進行實驗討論、測量以及分析。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還參觀了全國首個由內地與香港共建多物理譜儀。(點新聞記者盧靜怡攝)

「這台多物理譜儀是中國散裂中子源與東莞理工學院和香港城市大學共同建設的譜儀,這是港澳地區首次參與投資建設的大型科學實驗設施,是香港首次提供經費支持內地裝置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示範引領作用。」張俊榮透露,散裂中子源的譜儀全年有5400個小時的使用時長,這台多物理譜儀一年大約能完成70到80個小時的實驗。

「港澳地區用戶佔整個實驗課題的比例非常高,在整個課題裏佔比超過10%以上。香港地區用戶的研究課題涉及能源材料、鋰電池實驗、蛋白質研究、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張俊榮表示,中國散裂中子源後續還會繼續與港澳合作,正在預演階段的另一個大科學裝置南方光源也將邀請港澳高校共建,從光源設計、裝置設計初期到裝置建設都會與港澳合作。「今年我們已經在香港地區開展了兩次集中研討會,並與香港的六大高校和澳門的兩所高校簽署合作協議。」他說,我們在前期已經成立11個工作組,這些工作組中都已有港澳地區的大學生和人工人員參與。

張俊榮還介紹,近期中國散裂中子源還「解鎖」考古新技能,可以用中子破譯「文物」密碼。他稱,中子成像技術可以在不對文物造成任何損壞的情況下,清晰地顯示其內部的結構和細節,就像給文物拍「CT」。中子活化分析技術可用來確定文物的化學成分,對於研究文物的產地、製作工藝和貿易路線具有重要意義。據了解,目前該技術已經與故宮博物院等建立合作,未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亦有機會與中國散裂中子源在該領域進行合作。

採訪團隨後走訪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點新聞記者盧靜怡攝)

採訪團隨後走訪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實驗室布局有前沿科學研究、公共技術平台和大科學裝置、創新樣板工廠、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四大核心板塊,致力探索「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模式。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目前已引進25個創新樣板工廠團隊,直接孵化35家產業化公司。其中18個項目市場估值超50億元人民幣。

(點新聞記者盧靜怡、凱雷東莞報道)

相關報道:

粵港澳媒體灣區行第二場聯合採訪啟動 走訪東莞、中山和江門三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粵港澳媒體灣區行|中國散裂中子源全球用戶超7000人 港澳用戶佔一成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