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上周五(8日)在深圳召開的2024年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談會上,鼓勵香港工商界和企業家堅定支持特區政府落實長遠發展規劃,拓展發展新空間;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推動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貢獻國家的同時推動香港更好發展。香港多位政商界人士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北部都會區建設,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發展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發展低空經濟、發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是香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企業應支持特區政府政策,發揮創新和資源優勢,積極與國家發展戰略對接。
推進北都建設 經濟注新動能
北部都會區部分規劃和成果
●北部都會區分為四大區域,包括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
●創新機制推進北部都會區發展,包括試行由發展商綜合開發的「片區開發」模式;由政府成立和牽頭的公司制訂試點產業園區的發展和營運策略
●未來五年,預計將有約60,000個房屋單位落成入伙
●新田科技城的首批用地將推出市場,同時實施「一地兩檢」的新皇崗口岸大樓將落成
●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新落成的房屋單位將再增加約150,000個,並有超過1,000萬平方米的總樓面面積作經濟用途
●洪水橋站和北環線主線將分別在今年和明年動工,預計分別在2030年和2034年完成
●全力推動跨境鐵路項目,包括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和北環線支線,以促進香港與深圳的聯通
●特區政府通過提供政策支持、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創新科技企業入駐北部都會區,並加強與內地的合作,推動兩地創新科技產業的深度融合和互利共贏的發展
連接深圳核心區 發展空間廣闊
立法會議員張欣宇表示,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發展的新引擎,目前,北部都會區內與經濟及房屋發展相關的工程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不僅建設質量高,而且效率顯著,逐漸進入收成期。張欣宇指出,北部都會區對於香港而言,無論是作為房屋供應的重要用地,還是經濟發展的新空間,都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他相信,北部都會區能為整個產業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新產業和新增長動能都需要有空間承載,北部都會區與深圳核心區域接壤相連,構建成一個整體。這樣的一體化本身就帶來很好的優勢和便利,讓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協同助力國家發展大局。
張欣宇鼓勵香港企業聚焦優勢,關注內地發展所需和自身所長。他表示,中國是世界級的製造業大國,並且產業鏈、供應鏈在持續升級;因此,除了滿足「內循環」需要之外,還有「外循環」、「走出去」的天然趨勢和需求。在供應鏈、配套專業服務和產業鏈國際化方面,香港擁有獨特的試驗平台、認證平台以及完善的供應鏈管理和增值服務配套,這些都是香港的傳統優勢所在。香港企業應該深入挖掘這些優勢,積極助力國家的發展大局。通過加強與內地城市的合作,香港可以進一步發揮其在國際貿易、金融、物流等方面的專長,為國家的經濟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力爭建成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兩地醫療創新政策(部分)
●香港擴展「1+」審批機制至所有新藥,包括疫苗和先進療法製品,完善評審制度以加快註冊,體現好藥港用
●香港落實「香港藥械監管中心」成立時間表和邁向「第一層審批」路線圖,制訂藥械研發支援策略和措施,推進規管醫療器械立法準備工作
●港深共同建設「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台」,拓展研發網絡加快臨床試驗
●香港將成立「真實世界研究及應用中心」,推動港深合作結合「港澳藥械通」數據,加快新藥在香港、內地和國外審批上市
●加強大灣區醫療協作,包括大灣區內推動與國際接軌的專科培訓
優化審批機制 推動醫藥成果轉化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希瑪國際眼科醫療集團創辦人林順潮表示,在醫療發展方面,中央對香港有要求、有期望。香港需要考慮國家所需,和香港的現實情況,主動推進促成機制完善,包括利用自身在創新科技和專業服務領域的優勢,大力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將世界最新的醫療藥物、技術和投資引入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協助國家醫療服務業及產品銜接國際規則。今年施政報告亦提到會提升香港臨床試驗能力及推動創新生物醫藥成果轉化,在香港成立「真實世界研究及應用中心」以及港深共同建設「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台」。他認為,香港未來可以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緊密合作,培養更多高層次科學研究人才,共同打造醫藥研究高地。
他表示,今年11月1日起「1+」審批機制擴展至所有新藥,包括疫苗及先進療法製品,新措施讓病人有更多選擇,亦有助強化本地的藥物審核能力。「1+」是一個過渡期,未來會邁向「第一層審批」。未來國際藥械在經香港審查後,有機會經藥械通的機制進入龐大的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以至整個內地市場,吸引國際藥企到香港或共同投資研發並生產創新藥物,內地藥企亦能透過香港打入國際市場,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推動河套港深創科園發展
河套發展現行政策(部分)
●今年內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提出促進兩地園區互通的創新政策,把合作區打造成為國家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
●香港園區建設提速、提量,第一期總樓面面積倍增至100萬平方米,首三座大樓將在年底起陸續落成,其餘五座大樓未來五年將全部落成,首批來自生命健康科技等園區支柱產業的租戶將在明年開始進駐
●特區政府正與國家有關部委探討試行創新的便利措施,如港深園區特定人員便捷過境;利用無人低空運輸,方便物資跨境流動;便利落戶香港園區的內地企業跨境調撥資金等。
「一區兩園」合力共贏共進
香港中華廠商會會長盧金榮表示,廠商會屬下的CMA檢定中心在今年4月簽約成為河套香港園區的合作夥伴,並計劃在園區內設置辦事處及發展中試服務,希望將香港產品檢測及認證行業的優勢輻射至整個大灣區,協助企業將科研成果商品化,為大灣區創造經濟價值。
特區政府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將在河套香港園區建設產業中試轉化基地,他認為令人鼓舞,並建議該基地以「產業突破型」為主攻方向,專注於孵化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例如生物科技、醫藥與健康科技、半導體晶片等。
廠商會認為,河套「一區兩園」要做到互相取長補短、合力共贏共進,開展以產業為本的精細化分工,建議兩地政府可參考「深港合作專班」的機制,在河套區的理事會下設立重點產業小組,由雙方政府和行業代表組成,專門負責研究、推進某一特定產業的跨境合作,因應不同產業的特點以及雙方的相對優勢開展聯合規劃,締造「因業制宜」的產業對接與協作機制。
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國家及香港相關方針政策
●國家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國家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國家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
●國家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
●國家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香港將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
●香港特區政府開展籌備建設第三個InnoHK研發平台,聚焦先進製造、材料、能源及可持續發展,吸引世界級的科研團隊與本地院校合作,推動科研,匯聚人才
加大研發投資 吸引高端人才
立法會議員、新質企業家聯合會創始人尚海龍表示,企業是人才最主要的「吸附體」和「用武之地」,例如深圳的創新科技「6個90%」都是來源於企業,特別是人才和研發成果都是靠企業來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尚海龍認為,本港企業和引入企業都應加大研發創新投資,吸引高端人才,設置研發崗位,透過創造具競爭力的創新環境和資源,提供高薪酬和晉升渠道,內部培訓項目等留住人才。
其次,企業應發揮「1+1大於2」的主觀能動性,與海外、內地及本港科技龍頭企業合作,利用頂尖科研院所技術資源,打造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優勢。例如聯合進行技術轉移、專利共享等,進行跨境學術技術交流,實現人才互通互融。
他強調,企業應支持特區政府政策,發揮企業創新能力和資源優勢,與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共建香港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配合政府策略 發展低空經濟
兩地低空經濟相關規劃
●成立「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由財政司副司長任組長,制訂低空經濟發展策略和行動計劃,推動法規改革和部署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在推動新發展區項目時,包括北部都會區、河套合作區等,亦會考慮低空經濟所需的土地或基建需求配套等
●預計從2025年年初起陸續推行「監管沙盒」,按風險為本原則為試點項目定優次,並陸續推行不同試點項目。預計首階段會以空中監測和無人機載貨為主
●特區政府將在現行的《小型無人機令》框架下,研究如何放寬「超視距飛行」與法規修訂。計劃在2025年上半年,將相關的法例修訂草案提交香港特區立法會
●將與內地商討共同建設低空跨境航線、出入境及清關安排和基礎設施配套等
●深圳面向大灣區推出更多低空載人飛行服務產品,培育城市空中交通新業態。深圳計劃到2025年低空載人飛行力爭達到3萬架次
●深圳計劃到2025年底建成1,000個以上低空飛行器起降平台
●深圳將着力推動信息基礎設施通感一體化建設,加快部署低空通感5G-A試驗基站
●深圳將進一步擴大低空物流網絡覆蓋範圍,新增建設123個物流運輸起降點,搭建覆蓋全市、快捷高效的空中物流運輸網絡
完善法規基礎建設 培育低空領域人才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低空經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的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元級別,亦能成為香港特區新的經濟增長引擎。香港特區要積極在這一超長新興產業鏈中找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機會,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葛珮帆表示,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 ,亦是國際航空樞紐,擁有豐富空中交通管理經驗、前沿科研優勢和育才土壤及熟悉國際市場的專業服務業,這些都是有力促進「低空經濟」的優勢。她建議,香港應從頂層設計制定低空發展策略,盡快檢視相關法規拆牆鬆綁及完善相關基建,各行各業應考慮如何利用低空技術提升服務質素、營運效益及競爭力,香港企業亦可參與推動本地低空經濟試點項目,及在港設立研發中心及新智能生產線,以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她強調,大灣區每一個城市都需要構建全鏈路數字技術支撐來完成可靠的低空經濟服務,香港在低空經濟發展策略、基礎建設、制定標準、培育低空領域高質量人才、推動相關學術研究及技術轉化等多個方面,都應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深度合作和融合。葛珮帆鼓勵香港特區全力發揮作為內地與國際之間「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重要角色 ,助力內地低空經濟產業沿「一帶一路」「走出去」,同時,與大灣區內地城市要同心協力共同推動大灣區成為全球低空經濟的「先行者」、「示範區」。
(來源:香港文匯報)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