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邨重建|房署稱以「螞蟻搬家」降低影響 議員倡辦「睇樓團」打消街坊顧慮

【點新聞報道】彩虹邨重建項目的「清拆及遷置」建議方案早前出爐,彩虹邨約7400個單位將分3期進行清拆重建,整個計劃將持續20年。黃大仙區議會今日(5日)邀請到房屋署、教育局、社會福利署、運輸署以及持份者再度討論彩虹邨重建方案。

黃大仙區議會邀房屋署、教育局等再度討論彩虹邨重建方案。(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區議員積極向各相關部門提出不同建議。(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楊諾軒關注方案中提到騰出部分彩虹邨用地以緩解區內交通擠塞情況的安排。(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區議員積極向各相關部門提出不同建議

黃大仙區議員楊諾軒關注方案中提到騰出部分彩虹邨用地以緩解區內交通擠塞情況的安排。他指出,若要等重建工程進行至第三期才騰出用地改善交通,即是將這個交通改善機遇延遲了十幾年,他希望當局能考慮將這個交通改善的安排與重建計劃同步進行,儘早解決擠塞問題。

魏仕成指出,彩虹邨外牆和打卡籃球場不只是居民集體回憶,更是外國遊客熱門打卡點。(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黃大仙區議員魏仕成指出,彩虹邨外牆和打卡籃球場不只是居民集體回憶,更是外國遊客熱門打卡點,他希望能保留彩虹邨的籃球場和外牆等打卡點,甚至可以在新邨設立一個「彩虹館」,放入現有的特色招牌,如汽水售賣機及其他懷舊物品,讓現有的地區特色和集體回憶可延續下去。

譚美普指,彩虹邨「代表祖父輩的奮鬥史」。(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黃大仙東分區委員譚美普指,彩虹邨「代表祖父輩的奮鬥史」,邨內曾出過很多名人和集體回憶,如七彩外牆,希望能繼續保留彩虹邨特色。她亦提到,彩虹邨的重建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也能改善區內存在已久的交通問題,相信各方都很期待其重建,她希望政府能加強區與區之間的溝通,完善規劃,儘早完成重建計劃。

越毅強指出,彩虹邨整個重建計劃時間太長。(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以「螞蟻搬家」形式處理居民遷置 將影響減到最低

黃大仙區議員越毅強表示,雖然明白彩虹邨是老舊屋邨,重建存在技術難度,但是整個重建計劃時間太長,擔憂長者居民有生之年看不到重建的完成。他希望當局能採用科技壓縮工程時間,更早完成重建工程。同時,他亦期望當局能以人為本,持續關心邨內現時的樓宇結構和單位內部情況,積極提供資料,並儘早公布居民安置方案,提早舉辦「睇樓團」讓街坊參觀新美東邨,建立鄰里網絡,以減少將來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 

李民偉回應指,需要15年時間遷置所有彩虹邨居民。(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而對此,房屋署總建築師李民偉就回應指,確實需要15年時間遷置所有彩虹邨居民,包括兩個七年的重建周期,及一年供第三期居民遷置,如「螞蟻搬家」。他解釋,由於彩虹邨較多老人家,望每個居民能安心妥貼、有序、有心理準備地搬遷,料需時八個月至一年搬遷;居民遷走後,以約一年半慢慢拆,以使空氣、震盪、環境污染等方面對周圍學校和居民的影響減到最少,令大家可住得舒服;並料以四至五年進行地基和大樓工程,盡量採用震盪性較細的設計,亦會考慮組裝合成法等減少工程時間。

莫健榮關注,邨內兩間中學未有納入重建範圍。(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重建後彩虹邨內僅會預留重置小學用地

根據最新的彩虹邨重建計劃,政府擬預留用地以重置基華小學,而兩所空置小學舊址則會騰出以發展新住宅。至於現時彩虹邨內兩所公營中學(即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和聖公會聖本德中學),均座落於以私人協約方式與辦學團體保持溝通,商討兩所公營中學的安排。工聯會莫健榮關注,邨內兩間中學未有納入重建範圍,希望能有整體規劃,不要等到重建計劃完成後,「新屋邨裏面有兩間80幾年歷史的舊校」。

蘇偉文表示,目前區內三所學校都好有心繼續服務居民。(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教育局高級教育主任(建校)蘇偉文表示,目前區內三所學校都好有心繼續服務居民,由於考慮到將來小朋友有入讀小學的需要,彩虹邨會預留土地重置基華小學。中學方面,因整體學齡人口下跌,將來彩虹邨在供求上毋須興建新學校,因此並無預留額外土地。

他續指根據現行機制,政府在屋邨重建而分配新校舍給受影響學校,日後若有合適的校舍可供分配,會經過公平公開的機制邀請全港的辦學團體競逐,政府會考慮一系列因素,同兩校保持密切溝通,並留意區內的學位供需情況以定出合適安排。如辦學計劃和教育質素,務求保障學生利益,有關校舍分配計劃歡迎現時區內兩中學參加。

李東江表示,居民普遍接受重建方案。(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社署將協助新居住環境再建人際網絡

黃大仙區議員李東江也在區議會時表示,居民普遍接受重建方案,但對搬遷後的鄰里關係感到擔憂。他希望當局可以在原有屋邨及新美東邨之間建立過渡性的服務隊,讓居民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勞聯劉婉儀也以社工角度指出,邨內逾35%為長者,容易在很多轉變下出現焦慮、不安、抑鬱情緒,她關注駐村社工隊何時開展、如何協助長者處理搬遷困難等。

吳偉龍表示,明白要搬遷家庭情緒和心理要適應。(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社會福利署黃大仙及西露區福利專員吳偉龍在區議會時也表示,明白要搬遷家庭情緒和心理要適應,畢竟現有居住環境已建立其鄰里關係,新居住環境需再建立人際網絡,社署會提供協助,如診所學校網等社區資源的資訊。長者福利方面要用房署商討以避免重複申請,有需要的話會提供搬屋或添置新家電的援助,甚至組織義工幫助搬遷。

(點新聞記者鄭洢林報道)

相關報道:

彩虹邨重建|何永賢:「新彩虹邨」將傲視同區公屋 搬遷時會考慮長者感受

彩虹邨重建|議員關注如何安置第一期住戶 倡運用新技術建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彩虹邨重建|房署稱以「螞蟻搬家」降低影響 議員倡辦「睇樓團」打消街坊顧慮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