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葉文斌
自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後,除了獲得各界正面評價,各方近日亦深入討論施政報告的人才措施。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日前受訪,解說「高才通」計劃和人才服務辦公室,破解不同謠言,讓社會對高才來港有正確及全面的認識,包括提到八大中心需要人才,其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非常重要。
在訪問中,陳國基首先提到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施政報告提出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委員會將由他主持,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八大中心定位,發展八大中心需要人才,其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非常重要。現時,本港教育、科技和人才分別有三位局長各司其職,而委員會有更高層的統籌協調效應,令三個政策局推出的政策環環相扣,通過將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改革,為各行各業提供足夠人力,長遠有利香港整體發展。
自各個來港人才計劃推出或優化以來,大約有16萬名人才連同家人抵港,已經超出了特區政府預定的目標;不過,在移居計劃上,有時「天氣不似預期」,筆者之前已經撰文分析過,來港人才在工作、生活以至子女教育等方面都會遇上不同問題,根據陳國基回應,人才服務辦公室就等於來港人才的「老朋友」,通過提供工作、玩樂、子女升學等各方面生活資訊,幫助人才節省時間,盡快適應香港生活,展現自身所長貢獻香港。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不論是提出或優化人才計劃,到設立人才服務辦公室等,已在官方層面做盡可做的事,一些對於政府的疑問,例如就業支援(甚至是愛情問題),主要責任,其實還在於來港人才自己身上;在特區政府全力推進政策同時,社會各界無論是政黨還是社會組織,都可以利用自身特長或網絡,再扶來港人才一把,讓他們更好地融入香港。
之前筆者所屬的政黨民建聯,就向政府提出了多項建議,包括制訂「未來人才需求清單」、擴大高才通院校名單以及主動邀請「國際高端人才」來港發展等,不少都被政府接納。在社會組織層面,筆者認為我們雖然資源不如政府,但還是可以為來港人才服務,例如搭建平台,打通來港人才之間的網絡;又或者,民建聯在全港各區都有服務處,居於不同地區的來港人才,有需要亦可尋求協助,社會各方主動服務來港人才,也是同舟共濟、獅子山精神的體現。
有一點,筆者還是需要重申,人才來港發展,最終受惠的不只是他們的家庭,而是整個香港甚至國家;特區政府好,政黨如民建聯或其他組織也好,支援來港人才,不止是出於善意,而是透過支援他們,更好地貢獻香港以及國家。陳國基也在訪問提到,本港現時人均年齡48歲,「高才通」人士平均年齡35歲,特區政府歡迎高端人才攜家人來港定居,適齡學童接受香港教育,長大後成為新的勞動力。從社會政策層面看,筆者也認同來港人才的加入,正正能紓緩本港勞動力以至專才不足的問題,外界在審視相關政策時,可以用更宏觀的角度去看,並以香港長遠利益去剖析。
(作者為民建聯副秘書長、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屯門區議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