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沛賢
2023年的施政報告提到將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香港專上教育高度國際化和多元化,是唯一擁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的城市。二十大報告首次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為專章,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出全面部署。這充分體現了教育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和作用。社會上一直討論如何積極建設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做好「引進來」、「走出去」的工作,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助力國家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有意見認為高等教育產業化將進一步導致學歷貶值,事實上是否真的如何?學歷貶值是基於現今社會的教育水平得以提升,尤其不少國家及地區已實行九年免費教育,有的甚至十二年。全民免費教育當然是好事,惟目前不少公司的聘請條件對學歷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畢業變成基本條件,但薪金水平只是隨着通脹等因素才上升,從1987年至2022年期間政府統計處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顯示,2022年初入職大學畢業生收入中位數升至$17,424元,較2017年的$15,856元有所提高,但仍然未能達到30年前1992年$17,543最高位的水平。但換個角度看,雖然薪金水平追不上學歷,但所謂學歷貶值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將會是一個趨勢,以往香港的工商業由低技能、低工資的生產工序,轉向更高檔次的市場及產品,僱主便需要教育水平更高的員工,包括更多最高層的人員。故政府近年大增高等教育學額以至擴展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都是由於社會需要及社會發展的因素,對比之下難免帶來學歷貶值的觀感。
環顧全球來看,發達國家及城市的人平均學歷水平較高,香港早已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同時正值產業轉型時期,發展教育產業正符合目前轉型大方向,不但可以吸引人才及資金,而且香港是具備足夠條件發展。香港的大學一直有世界排名,如最近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025,香港今年有5間大學打入全球首100位,以教學、研究環境、研究質量、產業及國際展望5個範疇、共17項績效指標評分,若因為部分因素而放棄發展教育產業,無疑窒礙香港教育的優勢。
倘若真的有迫切性解決學歷貶值問題,可以從人才培訓方面着手,舉例可檢視師資比例,確保學生接受有質素的教育,同時要因應市場需要提前規劃,根據香港需要的發展和業界需要的人才,如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的創新科技產業轉型,未來發展需要創科型人才,政府在政策上便可傾向支持大學新增相關學位,做到產教融合、職學聯通,避免教育質量下降。
(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屯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副主席、屯門區議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