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圓滿落幕,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非「十大夥伴行動」仍被各界廣泛關注和討論。多位商協會代表向本報表示,「十大夥伴行動」展現了中國務實、系統、創新的平台路徑化中國方案,對接了中非各種優勢互補,與非洲發展現狀和未來十分切合。
「此次峰會不僅鞏固了中非傳統友好關係,更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多邊合作模式。」中國阿聯酋商會(UECN)執行董事吉星薇霖表示,在「貿易繁榮夥伴行動」框架下,阿聯酋作為連接亞非的重要樞紐,可以成為中非經貿合作的催化劑和加速器。在「產業鏈合作夥伴行動」方面,阿聯酋可充當中非產業對接的平台,不僅在製造業和農業等傳統領域,更要在新能源、生物科技、智慧城市等新興領域尋求突破。例如,聯合中國的技術優勢、阿聯酋的資金實力和非洲的資源稟賦,共同打造跨洲際的綠色能源產業鏈。
「這次非洲各國元首和首腦都在會間到各相關省市參觀考察,中國成功的現代化建設是有目共睹的。」塞舌爾中國友好協會會長廖俊僑表示,中國政府在本次峰會給非洲各國領導人和企業家找到了非洲發展的路徑是現代化建設,相信峰會結束後,非洲各國將推進與中國務實合作,並產生合作榜樣。他稱,未來將以中塞兩國政府簽定的合作內容框架,以產業鏈形式進行落地實施,並以「十大夥伴行動」計劃為平台路徑,推動塞舌爾與中國企業及世界華商合作。

「此次峰會不僅為中非在AI和新興技術領域的合作開闢了廣闊前景,更為我們重新思考技術在發展中國家的角色提供了契機。」發展中國家人工智能論壇(AIFOD)主席張天澤稱,在「產業鏈合作夥伴行動」的框架下,應摒棄單一的技術轉移舊模式,共同構建一個「共生式智能產業生態系統」,將中國強大的AI研發實力、非洲豐富的本土化需求以及全球範圍內的創新資源緊密融合,形成互利共贏的新格局。例如在非洲設立「智慧發展實驗室」,不僅作為技術創新高地,更是產學研結合的創新樞紐,將AI技術深度融入非洲的傳統產業,如農業、礦業及手工藝領域,從而開創出具有鮮明非洲特色的智能產業發展新路徑。

「我們不應止步於培訓,而應構建可持續的知識轉移體系,如設立中非阿三方合作的職業技術學院,在傳授技能的同時,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創新能力的本土人才,他們將成為推動未來三方合作的核心力量。」針對深化中非阿合作,吉星薇霖倡導政府、企業、學術機構「三位一體」的創新協作模式:政府營造有利政策環境,企業引領市場方向並提供資金,學術機構貢獻科研前沿,共同高效應對非洲在食品安全、疾病防控、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挑戰。
(點新聞記者任芳頡報道)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