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 |  美國「棄台」意料之中

文/黎岩

美國選戰正酣,中國及台海問題一如既往成為選舉操弄的話題。與此同時,美國政界和學術界再度浮現新一輪的「棄台論」。其實,「棄台論」在美國一直是政界不便明言的既定立場,只是任由喜歡玩火的軍方明火執仗而已。「棄台論」的重點就在於美國應透過加大對台軍售來武裝台灣,提振台灣士氣,讓其在兩岸衝突中鏖戰,長期消耗中國大陸資源,最好能夠達致俄烏戰爭烏克蘭對俄羅斯的消耗,而美國則不會直接派兵介入台海戰爭。

「棄台論」由來已久,只是在「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走馬上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導致兩岸局勢持續緊張動盪之後,美國政界為壓制四處點火刷存在的軍方衝動,以及打消「台獨」勢力的勃勃野心,舊貨翻炒而已。當然,隨着中國和平崛起以及國力日盛,尤其是國家軍事力量蒸蒸日上,形成了足夠抗衡美國島鏈圍堵的實力,令到美國想動手動腳之際,必須掂量殺敵三千,自損兩千的慘重代價。

「棄台論」的背後,實則彰顯了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冷酷無情的國家戰略,即美國的核心考量始終是其自身的國家利益,而非台灣的安全。美國斷然不會冒着因為自己捲入而變得曠日持久的台海戰爭泥淖,重蹈越戰、韓戰及阿富汗戰爭覆轍,並極有可能因為兩虎相鬥造成的美國國力消耗,因此而動搖美國全球霸主地位,這也是稍有政治智慧的美國政界在台海問題上尚算清醒理智的戰略思考與取態。

「棄台論」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為了打開與中國關係的大門,在尼克松總統推動下,中美通過兵乓外交,最終建立了主權對等的外交關係,並客觀上形成了放棄台灣的戰略抉擇。雖然受制於當時的中美實力,中國在建交談判中,顧全大局,不得不對美國作出某些讓步,但是,美國也在中美聯合公報中明確承諾堅持「一國中國」的基本原則,並逐步減少對台售武。彼時「棄台論」者認為,中國大陸的地緣政治及未來可期的社會經濟價值遠超過台灣,放棄台灣可以換來與北京更緊密的外交和經濟合作,進一步削弱美國主要對手蘇聯的影響力,且失去台灣島對美國的亞太戰略總體上來看並無實質影響。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着中國日漸發展強盛,特別是改革開放令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漸增強,部分美國學者和政策制定者開始質疑台灣的戰略價值,並認為放棄台灣可以避免美國捲入一場潛在的台海戰爭,從而保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其他利益,這樣的戰略抉擇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彼時的「棄台論」強調的是防止或避免中美之間的直接軍事對抗,主張美國應該對台灣問題保持戰略模糊,以避免台灣問題成為中美關係的引爆點。所謂的戰略模糊,就是聲稱美國不排除介入兩岸衝突,至於介入的形式,可能是直接的軍事介入,也可能是台海戰爭期間的外圍威懾,也可能是直接的軍事物資援助,甚至可能僅僅是道義上的聲援而已。

當然,美國軍方甚至台灣也深明,一旦爆發台海戰爭,則是解放軍對台灣島的圍困圍攻,美軍就算是空投軍火,也極有可能落入解放軍手中,且台海戰爭很大程度上將是閃擊戰,短則三天,長則一周,解放軍將毫無懸念地拿下整個台灣。美國至多只是象徵性地調派航母在西太平洋遊弋恫嚇虛張聲勢而已。加之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之後已經修改法例,總統對外宣布戰爭權力收歸國會,由國會授權才能發動對外戰爭。這正好成為美國不出兵的藉口,屆時美國只須將戰爭權交由國會爭執不下,待到台灣島已經完全屬於中國大陸管轄,美國出兵就變得名不正言不順,只好作罷。

正因為有如此務實的現實考量,「棄台論」的核心也更加明確,那就是,美國應當繼續支持台灣,以武裝台灣為主,而非直接參與台海戰爭。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戰略與行動研究系教授卡弗利(Jonathan D. Caverley)近日在《外交事務》撰文,提出「台灣悖論」觀點,即美國的力量並不取決於單一島嶼,美國不應將台灣視為其全球戰略的中心,而應讓台灣成為中國的資源負擔,從而達到遏制中國崛起的目的。

卡弗利主要論點有三:首先是解放軍已足夠強大(Strong enough),美國最好別招惹自找麻煩;其次是台灣軍事價值幾同雞肋,聊勝於無(Little to nothing)食之無味,棄之不足惜;以及美軍全力防衛台灣存在高風險、低回報問題(High risk, low reward)。卡弗利的觀點實實在在反映出美國對自身全球戰略資源的精打細算與實用主義立場。雖然台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不可與俄烏戰爭相提並論,但也可以看出,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明確立場,出點小錢拱火,讓歐洲衝鋒陷陣,既拖垮了俄羅斯,又削弱了歐盟,變相令美國漁翁得利。

烏克蘭於歐盟,自然而然存在着唇亡齒寒的戰略關係,歐盟只能硬着頭皮硬撐澤連斯基,台灣則與歐洲大陸遠隔萬水千山,歐盟完全可以無動於衷,美國要想故技重施幾乎是天方夜譚。美國所能策動的只有個別政客聲稱的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日本。但在中國強大的軍事力量碾壓下,日本縱然軍國主義陰魂不散,但要讓日本敢冒國家滅亡厄運的危險撐台,相信沒有人會相信。

美國保守派智庫卡托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道格.班多(Doug Bandow)在近期的評論文章中指出,美國應該重新考量對台灣的防衛承諾,因為這樣的承諾可能會將美國捲入一場代價高昂且沒有回報的戰爭;「美國應該避免與中國發生直接軍事對抗,台灣應該更多地依賴自身的防禦能力,而不是期待美國的介入」。至於正在參加競選的前美國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日前一句「台灣須繳保護費」,更是讓「台獨」分子心寒膽顫。根據美國媒體所做的民調顯示,僅有30%的美國人支持出兵援助台灣。當然,在台灣綠媒的操弄下,超過六成的台灣人卻異想天開地相信美國會出兵援台。

總而言之,「棄台論」在在顯示,台灣不過是美國圍堵中國和平崛起的霸權戰略的一枚如特朗普眼中筆尖大小的棋子而已,最終的命運必然是一個棄子。賴清德蕭美琴之流試圖將「台灣問題國際化」,無非是把台灣的命運乞望於外部世界。美國於1972年在中國綜合國力尚且貧弱的時代,為着自身的利益就已經無情無義地拋棄了台灣,幻想中美實力幾可對等的今時今日的美國出手搭救台灣,豈不是癡人說夢。所以說,美國棄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預料之內。中國大陸不會放棄武力統一,但在和平統一的希望日漸渺茫的明天,武力統一將是實現祖國統一為主要標誌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有力選項。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 |  美國「棄台」意料之中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