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久慧
今年2月,人行與本港金管局推出深化內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六項舉措,加強金融合作,其中明確提出深化數字人民幣跨境試點,虛擬銀行作為數字銀行,其用戶對電子交易的適應性較高,較傳統實體銀行更適合作為本港乃至灣區推動數字人民幣錢包的媒介。
在本港,虛擬銀行由金管局監管。在2018年5月30日,為推動香港銀行業邁向智慧銀行新時代,全面推動香港金融科技及服務創新,金管局發出《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修訂本,闡釋金管局的發牌原則,正式開創虛擬銀行業務。現時本港共有8間持牌虛擬銀行,主要透過互聯網等電子形式提供零售銀行服務。
本月6日,金管局發布《虛擬銀行檢討報告》,提出4大重點:包括評估在本港引入虛擬銀行的三項政策目標的實現程度;檢視虛擬銀行推出以來的市場接受度,虛擬銀行的業務與財務表現,以及銀行用戶反應;探索虛擬銀行面對的挑戰,及金管局可提供的支持措施;就虛擬銀行發展路向提出建議。同時,有鑒於「數字銀行」更能有效反映其業務模式,金管局亦展開就「虛擬銀行」易名為「數字銀行」的一個月公眾諮詢。
善用虛擬銀行「非實體」的優勢
筆者詳閱共28頁的報告英文版,發現僅在第25頁提到一次「成本」(cost), 是關於減低交易成本,這令人有點費解。回溯金管局設立虛擬銀行的初心:「由於虛擬銀行一般以零售客戶為服務對象,當中包括中小型企業,因此有助促進普及金融」,明顯是希望利用虛擬銀行「非實體」而低成本的優勢,節省傳統實體銀行網絡包括舖租、人手、硬件設施的開支,從而減低整體銀行成本,為用戶帶來最大的經濟效應。
怎樣選銀行?街市的賣菜婆婆都能告訴你的真理:哪間銀行利息高,就把錢存在哪一間;哪間銀行貸息低,就向哪一間借錢,這就是銀行最大的競爭力。若單純比較網上銀行的各類服務,傳統銀行與虛擬銀行均大同小異,不少虛擬銀行更缺少外幣、股票、基金等投資服務。而媒體多番提到的虛擬銀行開戶便利,老實說,開戶只不過是開一次而已,絕不會是用戶最大的考量。況且虛擬銀行未必有實體銀行「百年老店」金漆招牌的信譽,為什麼要在新興的虛擬銀行存錢呢?如果虛擬銀行不注重降低成本,做到「存息高、貸息低」,用戶為何要轉用呢?
提供信貸查詢便利助虛擬銀行壯大
金管局報告並未提到,如何提供信貸查詢便利助虛擬銀行拓展業務範疇,壯大銀行規模。筆者研究本港8間虛擬銀行業務後,發現規模較小的一間,竟主力做某電動車品牌的車貸,試問這樣何以達致「促進普及金融」的初心呢?
其一,虛擬銀行借貸路向狹窄,證明其獲取信貸資料渠道不足,或獲取成本太高。借貸融資是銀行主要收入,銀行要是基於不完備信貸記錄,冒險批出貸款就會增加壞賬率。資本少的虛擬銀行一般都不敢冒險,皆因大批壞賬足以令銀行倒閉,故此做好有力的風險管控,在批出借貸時倚靠清晰可信的信貸記錄來減少壞賬,至關重要。另一方面,銀行要是拿不準客戶的信貸評級,就會傾向於索要高貸息,甚至拒絕批出貸款,流失了客戶。
其二,信貸紀錄從何而來?虛擬銀行的弱勢在於,坐擁很多客戶的「百年老店」實體銀行,他們有足夠長的時間去匯集客戶的信貸歷史,從年輕時開第一個儲蓄戶口,到工作出糧情況,再申請樓按、車輛等各類按揭,以至稅務借貸等其他現金貸,足夠內部演算出某一客戶的個人信貸參數。
其三,當然本港有公共的信貸紀錄平台,可供銀行、財務機構、市民本人及社會各界進行查詢,過往長年被總部在美國芝加哥的環聯壟斷,不單引發國安顧慮,更設立不少「古怪」規則,坊間常有咎病。例如頻密查詢信貸資料,竟會引致該名人士的信貸評級下降,簡直匪夷所思!這個規定不合理之處在於,本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自然希望更多銀行在香港落戶發展業務,無論是實體或虛擬銀行,如此一來就能鼓勵銀行業良性競爭,多選擇不單能提高成功融資的機會,同時亦降低借貸利息成本,令市民大眾及企業受惠。一般做法是向某一銀行查詢借貸後,該銀行就會向信貸紀錄平台查詢借貸者的信貸紀錄,從而決定是否批准貸款以及相關利率。
如果這位有意借貸的人士希望「格價」,找到最佳借貸條款的銀行或金融機構,就會周圍問,造成短時間頻密查詢信貸資料的情況,於是乎,此人的信貸評級就會下降,這與扼殺市民的借貸自由何異?而且所謂的「頻密」實際上少得可憐,據媒體報道,例如6個月內有超過2至3個新的信貸查詢紀錄,或就會降低信貸評級,足見根本不是在促進業界良性競爭,倒像是在促進壟斷!以香港為例,中小企貸款一直很難申請,不少中小企依靠企業本身根本借不到錢。最容易最快借到錢的都是靠東主用個人信貸,抵押名下物業,所以個人信貸越查越差,變相窒礙中小企融資,在經濟不景時更加速企業倒閉。
其四,到了今年4月底,由香港銀行公會、香港有限制牌照銀行及接受存款公司公會及香港持牌放債人公會,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支持下建立新的信貸資料運作模式「信資通」,經過廣泛深入調研及延聘顧問後,銀行公會有充分理據相信市場足以容納三間信資紀錄平台。「信資通」投入服務時,三家服務機構分別為平安金融壹賬通徵信服務、環聯及諾華誠信。但僅營運3個月,諾華誠信因資金耗盡,決定退出市場。
既然如此,金管局及銀行業界會否考慮專設一個專門信資紀錄平台予虛擬銀行,增強他們與傳統實體銀行競爭的能力?為虛擬銀行提供信貸查詢便利的具體措施,例如降低查詢收費,容許多次查詢亦不會影響用戶信貸評級,容許本港信貸平台與內地信貸機構互通資訊,從而切合從「虛擬銀行」過渡至「數字銀行」,便利大灣區電子金融融合的特殊定位。事實上,本港虛擬銀行數年前已接受內地客戶開戶,亦逐步與內地徵信平台建立合作關係。
總括而言,金管局要鼓勵虛擬銀行壯大,增加業界持份者,要這些虛擬銀行衝出香港,拓展客源,服務大灣區,吸納祖國大地的客戶,就要從實際層面相助,一方面積極推動虛擬銀行降低成本,做到「存息高、貸息低」,亦應為虛擬銀行提供更廉宜更全面的信貸紀錄查詢平台,才能實現「普及金融」的初心,不僅惠及融資困難的中小企,幫扶無力支付銀行手續費及最低存款額的基層及年長存戶,亦能推動更多市民應用各類數字錢包,普及金融科技,令本港追上祖國的先進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