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術
公屋輪候冊長年「居高不下」,雖然輪候冊有望縮短,但如果以N年前的「三年上樓目標」計算,明顯相距甚遠;近年,輪候公屋更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就是不少年輕人一夠18歲就開始輪候公屋,引來躺平、不上進等質疑。有立法會議員指出,其實申請公屋年輕化的趨勢已經減少,而且即使青年18歲就排公屋,也至少要等29年,說明「此路不通」;筆者認為,青年自身的想法故然是個問題,而香港房屋、置業階梯的選擇,其實也一定程度影響青年選擇,提供更多資助出售房屋,或可紓緩青年「公屋排不上,私樓買不到」的難題。
報道指,今年29歲的李先生剛中學畢業就申請單人公屋,不過12年過去,他已經大學畢業,也有穩定的工作,入息限額亦已超過申請水平,自己都忘記「是否收過房委會通知」,他坦言自己不是躺平,而是「為自己留一條退路」。房委會委員、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指出,年輕人申請輪候公屋「躺平」並非主流,他們成功獲配公屋上樓的機會不大,並認為政府應該探討增加資助出售房屋的比例,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自置居所。
早前,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在一房地產論壇上,指出現時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獲派公屋的平均年齡為57歲,最年輕獲安置申請者的年齡,則介乎47歲52歲之間,因此「過早排公屋」,然後經常顧及資產入息限額是阻礙人生發展,她「經常形容是扭曲了自己的人生。」 適逢那時點新聞亦在進行一個關於青年排隊「上樓」的專題,各界人士的意見,也認為除了青年本身的心態,本港的資助出售房屋比例也是關鍵。
現時,在所有公營房屋比例中,大約是70%用以興建公屋,30%是用以興建類似居屋或綠置居的資助出售房屋,而在申請居屋時,其實預留予35歲以下單身一士的單位頗少,這就造成一個難題,如果低收入的單身青年,即使是輪候公屋,基本上廿年內沒有希望;想買私樓?明顯是沒有條件;如是申請居屋又如何?能幸運地抽上再算吧!在點新聞專題中,記者以「公屋以上私樓未滿」形容青年們,其實,他們是「公屋以上私樓未滿」而且「居屋抽不到」。
社會問題,總是千頭萬緒,但在香港這地方,房屋肯定是重中之重的老大難問題,從前社會政治環境複雜,要開拓更多土地,以至要在有爭議的地方建屋都不容易;但在由治及興的過程,其實完善選舉制度、地區治理制度等,就是為了讓社會安定地解決不同難題,正當特區政府全速處理公屋輪候冊問題時,筆者也想提一提,不要忽略資助出售房屋例如居屋的重要性,因為在香港,往往是中產、中下階層最受忽略,而他們恰恰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更好地照顧他們的住屋需要,也能為社會增添一份穩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