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中國香港代表團於本屆巴黎奧運屢創佳績,令人鼓舞。運動員取得獎牌,固然值得高興,但政府亦要正視其他運動員的付出,在合理範圍之內,給予足夠扶持,支持他們圓夢,實踐抱負。
本屆奧運尚未結束,港隊已取得兩金兩銅佳績,其中「劍神」張家朗成為奧運史上第三人,在男子花劍個人賽中衛冕冠軍,同時是香港體育史上首位贏得兩枚奥運金牌的運動員。「微笑劍后」江旻憓則打出香港精神,成功反超,取得女子重劍首面金牌。另一方面,「香港飛魚」何詩蓓亦於競爭極度激烈的女子100米和200米自由泳項目中取得銅牌,是本港第一位於取得四面奧運獎牌的運動員。本港接連有選手取得佳績,除了運動員自身努力之外,也代表本港體育政策順利開花結果,值得高興。
過去幾年,政府加大力度,推動體育發展,行政長官李家超也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中提及,以精英化、專業化、盛事化、產業化和普及化,發展體育。受惠於政策帶動,獲體院資助的運動員數目增加至超過逾1500人,其中A級精英項目達到1200名左右,涉款高達每年7億元。另一方面,政府亦於最近兩屆奧運購入電視轉播權,給予多間免費電視台播放賽事,提高市民參與感,長遠而言有助帶動全民運動氣氛。
然而,正當外界熱議豐厚獎金的時候,筆者留意到,有報道提及全職運動員薪酬過低,尤其是三名應屆奧運獎牌得主只能取得每月逾4.4萬元資助。若然在奧運取得前4至8名,或且在亞運會取得獎牌的運動員,只能位列精英甲級,獲得32,730元。獲資助者包括4強乒乓球混雙組合「黃杜配」及8強羽毛球混雙「鄧謝配」。如果只有奧運參賽資格,或只能名列前三分二,則屬於「精英乙」及「精英丙」,每月資助分別只有1.6萬及1.1萬元,低於本港2.1萬元的入息中位數。
亦有非資助項目長期缺乏政府支持,需要運動員自掏腰包到海外參賽。中國香港跳繩隊卻能摘下26金34銀58銅的成績,躋身獎牌榜三甲,僅次國家隊,成績斐然。然而,早前有跳繩運動員表示,體院未有資助該項目,平時要應付日常訓練之外,還要靠兼職幫補開支。
由於運動員需要長期訓練,黃金歲月較一般職業短暫,而且退役後很大機會要飽受傷患折磨,政府要提供合適支援,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筆者認為,除了協助退役後轉型之外,政府應該提高「精英乙」及「精英丙」運動員的待遇,與入息中位數看齊,甚至更高。與此同時,政府要鼓勵體院以酌情方式支援更多非資助項目,例如,當有運動項目取得非凡成績之後,可以考慮給予一定比例的資助金額,減輕運動員的壓力。
正如「微笑劍后」江旻憓所言,香港劍擊運動員很幸福,但希望更多本地運動員都可以像他們般幸福。發展體育需要持續的支援,筆者期望,政府考慮建議,為香港體育事業締造更多驕人成績。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